让元宵节过出“文化味”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日期:2012-02-03 点击次数:140

春节刚过,又迎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各民俗节日中唯一以“闹”为核心内容的节日。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让多少文人墨客抒情畅怀,感慨万分;一个“闹”,让元宵节的文化传承绵延,经久不衰。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民俗和民间艺术得到尽情表现,因其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深受老百姓的喜欢。

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闹”是元宵节较重要的民俗特征,尽显中国民族节日的鲜明特色,彰显了传统节令中浓郁的中国风情。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正月十五夜,处处张灯结彩,人们要点起彩灯、出门赏月、燃放焰火,还要吃元宵、猜灯谜百姓同庆,其乐融融;文人墨客在元宵节纷纷赋诗吟诵,留下了许多经典诗文,至今读来仍趣味无穷。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地方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使得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精神价值得到拓展。因而,元宵节除了节日的身份外,更增添了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光环。

然而,很多人感叹如今“年味儿”越来越淡,元宵节的民俗渐行渐远。相比过去元宵节的精神性和文化性,有人认为现在的元宵节就是一场物质化的狂欢。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被简化。买元宵、吃元宵逐渐代替了包元宵和“闹”元宵;看花灯、猜灯谜的地儿没有元宵的销售点多;放鞭炮燃烟花相互攀比大小多少。甚至有些地方,用低俗的表演迎合少数人,封建迷信、陈规陋习仍有市场。这些都影响和阻碍元宵节的文化传承。

不可否认,物质消费已成当今各种节日的时代烙印,我们不能埋怨元宵节的味变淡。如今,节日的内容和方式更多地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元素,老传统正在被年轻人选择性地接受和保留。一些年轻人不爱赏灯、猜谜,却以上网、踢足球、K歌等形式过元宵节,这只不过是过节方式不同而已,不要苛责。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内心懂得元宵节所蕴含的重视亲情、合家团圆、邻里和谐等文化内涵。

元宵节不仅仅是合家团圆吃汤圆,更多的是强调共同欢庆的文化氛围,它更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意义,不仅有助于增加人们之间的凝结聚力,而且可以增强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无论形式怎么变,其精神内涵却不会变,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民族精神、文化财富应该不断得到传承。

因此,“闹”元宵,不能只图热闹,还要“闹”出文化味。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不仅污染环境,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应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用欢笑代替鞭炮;一家人聚在一起包元宵,既学会了厨艺,又浓厚了亲情;组织乡村、社区民间艺人传授花灯制作方法,让孩子们既继承了民族文化,也锻炼了动手能力;网上猜灯谜、挂灯笼、对对联,不失为一种好形式,其乐也融融;积极参与到社区或乡村组织的舞龙舞狮、划船打鼓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团结街坊;朋友同事聚在一起吟咏“元宵节”的诗歌民谣,能够了解古人过元宵节的热闹景象……总之,要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树立健康文明的新风尚,让元宵节过得有滋有味。

“元宵”意味春节的结束、一年的开始;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体现了人们的节日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我们应当继承元宵节融合包容、勤劳耕作的内涵精髓,树立良好心态,充满美好希望,立志孝敬父母,努力勤奋工作,这才是元宵节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赵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