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总产值“十二五”年均预增13%
来源:一财网
作者:邵晓天;陈娟
日期:2012-02-03
点击次数:162
工
信部2月3日正式下发《石化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称,“十二五”期间,石化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将达13%,到2015年有望达到14万亿元左右。
同期,全国炼厂平均规模超过600万吨/年,乙烯装置平均规模达到70万吨/年以上。氮肥、农药、氯碱、纯碱、电石、轮胎等行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行业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达到10个以上。
原料结构方面,烯烃原料多元化率达到20%,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的氮肥产能比例提高到30%,低阶煤和低品位矿产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布局结构方面,成品油“北油南运”状况得到改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产业区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形成3-4个2000万吨级炼油及3个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传统煤化工布局分散状况得到改善,现代煤化工产业向资源地集中;原料产地化肥比重提高到70%,专用化肥等深加工产品和精细化学品向消费地集中。
到2015年,全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有望降低30%、能源消耗降低20%、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8%、8%、10%、10%。炼油装置原油加工能耗低于86千克标准煤/吨,乙烯燃动能耗低于857千克标准煤/吨,合成氨装置平均综合能耗低于1350千克标准煤/吨。
《规划》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产业关联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通过整合、参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实施兼并重组,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若干个国际化大型石化化工企业集团。同时,支持和引导各类所有制石化化工企业间的合作和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广泛参与国际间的重组活动。从而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
工信部还指出,炼油布局要贴近市场、靠近资源、方便运输,缓解区域油品产销不平衡的矛盾,鼓励原油、成品油管道建设,改善“北油南运”状况;乙烯、芳烃布局应坚持炼化一体化,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现代煤化工需综合考虑煤炭、水资源、环境容量、区域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等条件,适度布局;煤制烯烃是石油制烯烃的重要补充,与石油制烯烃项目实现差别化布局。
引导基础肥料向资源产地或粮棉主产区转移,二次加工产品向消费区域集中。能源产地特别是具有能源优势的粮棉主产区实现尿素自给;进一步提高云、贵、鄂、川四省磷肥产能比重;继续建设青海、新疆两大钾肥基地,鼓励企业在国外钾资源地建设钾肥生产基地;在化肥消费区域基本形成复混肥料、缓控释肥料和掺混肥料加工、集散、分销和使用服务体系。
农药原药生产向工业园区或化工集中区聚集,制剂加工向交通便捷、靠近市场的地区转移,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建成3-5个生产企业集中、配套设施齐全、管理水平较高的专业农药工业园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综合考虑资源和市场条件,优化氯碱、纯碱、 轮胎等产业布局。
《规划》还提出,应推进安全风险高、环境风险大、安全防护距离不足的城镇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搬迁进入化工园区,不能搬迁的,限期转产或关闭。在临港地区建设以大型炼化、特色精细化工等为代表的外向型化工园区;在内陆地区建设以大型煤化工、盐化工、磷化工等为代表的资源优势型化工园区。
产能目标方面,《规划》明确,到2015年,全国一次原油加工能力达到6亿吨/年左右,乙烯生产能力达到2700万吨/年左右。对二甲苯总产能达到1200万吨/年以上。聚丙烯、聚乙烯、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与合成橡胶的产能分别达到6800万吨和460万吨,己内酰胺、乙二醇、丙烯腈等合成纤维单体国内供应能力显著提高。
同期,化肥总产能控制在7760万吨左右(折纯),其中氮肥5110万吨/年,磷肥2150万吨/年,钾肥500万吨/年。其他化工产品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烧碱、纯碱、甲醇、电石的产能分别控制在3100万吨/年、3000万吨/年、4000万吨/年、2800万吨/年,农药、染料总体生产规模基本控制在现有水平。
而据工信部预计,至2015年,我国成品油消费量将达3.2亿吨,“十二五”年均增长5.5%;乙烯消费量达到3800万吨,“十二五”年均增长5.1%。
相关政策措施方面,《规划》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原油、煤炭、钾、硫、天然橡胶等重要石化化工原料的供应保障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勘探开发。同时完善原油、化肥、农药、天然橡胶储备机制。进一步完善石化化工产品进出口关税、出口退税及加工贸易政策,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公平贸易秩序,努力化解贸易摩擦。
据工信部初步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约3.5万家,全部从业人员约608万人,资产总计约5.25万亿元。2010年,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64万亿元(现行价格),“十一五”年均增长22.3%。
同期,我国拥有千万吨级炼厂已达20个,占国内总能力的49.6%;形成6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企业,现有蒸汽裂解制乙烯装置平均规模达54万吨/年。形成24个百万吨级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大中型化肥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聚氯乙烯、纯碱、染料、轮胎行业前十大企业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52%、60%、80%、70%。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化工集聚区及22个炼化一体化基地。形成了包括蒙西、宁东等大型煤化工及煤电化一体化基地、环渤海湾碱业、云贵鄂磷肥、青海和新疆钾肥等一批大型生产基地。
另一方面,近几年我国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扩张较快,2010年,合成氨、甲醇和电石产能分别占全球产能的35%、50%和97%。部分地区未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有盲目规划、发展煤化工项目的趋势。轮胎、纯碱、烧碱和电石法聚氯乙烯等传统化工产品过快增长,过剩态势日趋严峻。
我国石化化工产业存在区域布局分散,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偏低,产业内容雷同、特色不突出等问题。目前,部分非燃料型炼油企业不具备炼化一体化条件,石化资源利用不尽合理。部分地区化肥、甲醇等化工企业既远离资源产地,又不靠近市场,原料和产品均需长距离调运。
目前我国石化化工产品仍以中低端和通用品种为主,高端产品短缺。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进程较慢,缺少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部分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和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和高性能纤维总体保障能力不足50%。此外,我国原油、天然气、钾资源、天然橡胶、硫资源等大宗原料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外能源资源价格大幅震荡上行,北方及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等,已成为影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