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民俗在撕春联式的执法中消亡?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2-09 点击次数:104

(一辆城管执法车上拉着撕下的春联)

(一辆城管执法车上拉着撕下的春联)

“大家伙儿还正过年呢,城管人员就来撕春联了。你看看这弄得乱七八糟的,你要撕就撕干净么,现在这样子更难看!”市民南便英指着沿街一排房子门说。渭南市临渭区城管执法人员从2月2日(正月十一)开始的清理春联活动,在市民中引起争议。对此,城管部门说是按照创卫办的要求做的,而渭南市创卫办主任柴树明则表示,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春联绝对属于乱贴乱画,过了正月十五之后就必须去掉。(2月8日《华商报》)

按照民间的说法,没过元宵节,这“年”就不能算过完。所以,即便是按照创卫办主任柴树明的说法,为了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必须把春联撕掉,但那也得等到正月十五以后。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国家级卫生城市连春联都不能贴,那么,这样的城市对老百姓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对于什么是脏乱什么是卫生,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鄙俗,城市管理部门与市民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差别是明显而巨大的。比如,一些城市在创建文明城市或卫生城市期间,会把原本遍布城市的报刊亭全部清理掉,以至令市民无处买报,似乎文明与报刊是势不两立的。而将春联视作需要清理的垃圾,则更是闻所未闻。诚然,随着时间的消逝,原本崭新、鲜艳的春联会褪色、破损,在视觉上产生不好的效果,但在正月里,年尚未过完的时候,春联尚在烘托着节日的喜庆,城市管理部门就将其视作垃圾,必欲除之而后快,恐怕更为不妥。

民俗的形成需要几十上百甚至上千年,但民俗的消亡却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即可完成。比如鞭炮,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其进行限放的情形下,城市里的人们对于燃放鞭炮的热情已经越来越小,若干年后,未必不会沦落到进行提倡都难以唤起人们燃放热情的地步。而春联,虽然未必会像其他一些民俗一样式微,但城市里很多家庭不贴春联也是事实。如果像渭南有关部门这样,对街面上的对联连续撕上十年,恐怕沿街商铺、单位的春联就有可能绝迹——既然要撕,何必去贴?而民俗和人们对民俗的记忆与热情,在不见了春联之后,恐怕也就慢慢变淡了。

现如今的很多曲艺形式、民俗活动、手工技艺等等,包括很多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东西,其较初都是发源于街头的——比如泥人、面塑,比如相声、杂技,比如冰糖葫芦,比如戏曲、评书。如果当年便有城管,这些今年被我们视为文化遗产的东西,还有可能产生并发展、流传吗?要知道,在街头支个小摊捏面人,糊口甚至养家可能都不成问题,但如果把这样的小手艺人驱离街头,让他们租个门面,恐怕去除租金之后连糊口都难吧——流动性决定了他们可以能动、自由地选择在较能赚钱的地方支摊,而不必受店铺固定性的束缚。

可惜的是,在现在的城市管理之下,小商贩是不允许出现在街头的,那么,一些旧的民俗形式如面塑等式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一些新的民俗形式没有了产生的土壤从而不可能产生,也就是必然的了。从这一点上来说,现有的城市管理思路和形式,罪莫大焉。

[作者:张楠之]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