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攻防30年》:把握欧债危机的来龙去脉

来源:中国网 作者: 日期:2012-02-08 点击次数:164

2012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晚。

2月初的一轮极寒天气席卷欧亚,全球多个国家遭遇罕见的极寒天气,在欧债危机阴霾依旧的大背景下,极寒天气无疑让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比起寒流的突袭,欧债危机的猝不及防更是让世界经济患上的“重感冒”。

在2011年末,人们面对的一个现实是,2007年夏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在进入到一个更为险恶、破坏力更大的局面。整个危机的中心不是昔日的美国,而是在欧元区。危机已经从希腊向葡萄牙、西班牙蔓延开来,并开始波及到法国,甚至将冲击欧元区较强大的经济体德国。

回想起一年前的2010年末,专家学者们在对2011年的世界经济形势作预测评估时的观点大同小异,而只有极少数的专家学者准确地预测到在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将危害世界经济,能够预测欧元区将面临生死存亡关头的专家学者更是寥寥无几。

而振臂呐喊的有识之士中,日本的国际金融专家太田康夫先生正是其中之一。

现任日本经济新闻社经济金融部编委的太田康夫先生,在2010年10月出版的著作《全球金融攻防30年》一书中,就已大声疾呼地指出“欧洲版的债务危机正在动摇欧元”,并且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来龙去脉作了详尽分析。

太田康夫先生在该著作的“全球金融大混乱的时代”章节中,通过“财政恶化的PIIGS与房地产泡沫”,“欧洲脆弱的金融体系与唯利是图的德法银行”,以及“欧洲债务危机是国家版的次贷危机”的三个精辟分析,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来龙去脉作了详尽的阐述。

欧债危机始于希腊,事件爆发后,利用金融衍生商品进行瞒天过海的掩饰也暴露无遗。与次贷危机相同的是,如果有债务违约的情况发生,就会有金融机构倒闭。欧盟为了避免这一局面,一方面要求受到欺骗的希腊实施超级紧缩政策,另一方面则乞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救援,这一点与次贷危机后注入财政资金如同一辙。”

如今,尽管一部分人还会说“我们对欧元充满信心”,但是,谁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欧洲债务危机已经从“PIIGS(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的财政危机”演变到“DFHAFL(德国、法国、荷兰、奥地利、芬兰和卢森堡)的信用危机”。

欧洲是全球较大的经济体,是中国较大的贸易出口对象,也与中国经济外部环境的未来走向紧密相关。

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1月份制造业PMI指数显示,欧盟等经济体复苏乏力影响,当前我国进出口贸易低迷。数据显示,新订单指数在连续2个月低于50%后,1月份重回临界点之上,但仍低于历史同期均值4.8个百分点。出口订单指数为46.9%,连续4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

总之,欧洲的事态之严重非同小可。美国前财政部长与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现在任教于哈佛大学的萨默斯先生在路透社2011年12月的一个专栏文章中指出了欧洲的大型金融机构可能会威胁全球经济,他分析道,“欧洲是全球经济较大的一股力量,世界其他地区和欧洲都有着利害关系,所以都需要帮助这里避免金融动荡,帮助它持续增长,确保它的金融系统能够支持全球投资。萨默斯先生同时指出,如果银行业不能很快大规模重整资本,那么全球信贷将大幅萎缩”。

与智者对话,不仅得到提点警示问题,我们更希望能在思考之后寻求解决方案。太田康夫先生在《全球金融攻防30年》一书指出,欧洲债务危机有两个解决方案,一是配合统一的金融政策实现欧洲财政政策的统一,二是干脆放弃统一的金融政策,也就是欧元的瓦解。由于部分国家的反对,2011年12月举行的“拯救欧元的峰会”放弃了太田康夫先生早在一年前就提出的第一个解决方案,无法“实现欧洲财政政策的统一”,欧洲的领导者多次团聚一堂高呼捍卫欧元的口号,但是,太田康夫先生提出的第二个解决方案“干脆放弃统一的金融政策”似乎并非是无稽之谈。

《全球金融攻防30年》用具体的历史事例和详尽的数据向读者全面地展示全球金融30年巨大变迁的历史画面,横跨“全球金融大整合的时代”“全球金融大竞争的时代”和“全球金融大混乱的时代”3大时代。以欧美国家的金融货币政策为主线,描述在全球金融30年中,欧美日主要金融机构在经历了以兼并扩张为特点的“大整合”,以全球金融霸权之争为特点的“大竞争”之后,是如何自食恶果陷入金融危机“大混乱”的。

在理论上,从金融机构的行动原理分析全球金融机构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大混乱”的时代之后,为应对加强金融管制的严峻局面将如何重新整合,并提示了未来的“新的全球金融势力图”。

(本文作者系《全球金融攻防30年》一书译者 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研究员特约研究员 青岛大学客座教授 蔡林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