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钱颖一建言“千人计划”:为祖国纳贤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朱峰
日期:2012-02-08
点击次数:156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留学人员为主体的海外人才,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12月,国家“千人计划”正式启动。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层次较高、影响较大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中共中央推出的重大人才战略,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这项举世瞩目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也凝聚了钱颖一等知名海归学者的贡献。
2008年4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留学人员座谈会,就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进行座谈。作为唯一一名学界代表,钱颖一围绕“制定特殊方案,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主题发言,引起与会领导和同志的重视。会后,中共中央统战部将钱颖一的发言整理后报送中共中央。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研究此问题,制定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规定,开辟引智工作新局面。
钱颖一认为,国家对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应设定一个特殊方案。该方案既要有全球竞争意识,尊重市场规律,也要考虑到对中国未来20年的影响。应该重点关注三个问题:
一是待遇问题。高层次人才是全球人才,在全球流动;高层次人才市场是全球市场,在全球定价。例如,一个美国大学毕业的金融学博士,美国给出的待遇是9个月工资17.5万美元,外加3个月暑期工资,总共23.3万美元。新加坡工资与美国相当,但个人所得税率低于15%。
二是国籍问题。清华、北大从美国引进了几位院长,他们在美国顶尖大学做到终身教职正教授,但由于加入了美国籍,回来后没有资格评院士。发达国家吸引人才不论国籍、唯才是用。如新加坡的大学都是公立的,但校长、院长都是全球招聘。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但从吸引高端人才考虑,可否为一小部分高层次留学人才开一个小口,恢复他们的中国国籍或降低发放中国绿卡门槛,并赋予绿卡持有人与中国国籍人员同等待遇(除了选举权)。让他们在中国有做院士、PI和法人的资格。
三是机制问题。美国高等教育所以成功,而且充满活力,关键在于他们的人才机制鼓励竞争、优胜劣汰。在美国,做助理教授要经过两个三年期合同考察,之后再评定是否给终身教职,很多情况下是不给的。现在清华也开始引入这套机制,效果很好。如何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形成人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需要研究。
在包括钱颖一等知名海归学者的一道努力下,“千人计划”如今开展得如火如荼。截至2011年,“千人计划”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批,入选者总人数已达1510人。各部委、地方都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引进计划,大量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开始浮出水面,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