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污染谜团:20吨镉哪里来
来源:
作者:
日期:2012-02-08
点击次数:138
广西河池被称为有色金属之乡,重金属开采、冶炼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并在上世纪形成沿江分布的工业格局,其危害也由此而来:重金属污染事件多发,影响范围大
法治周末记者陈霄发自广西河池、宜州、柳州
2月3日,下午4时30分,守候在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的媒体记者们没有等来每天下午此时召开的例行新闻通气会。
在稍后的电视新闻中,多数媒体记者和当地基层官员才知道,在这一天,持续发酵了半个多月的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终于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河池官场的震荡---九名当地官员受到处理。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公布的这份名单中,河池市分管环保的副市长李文纲被行政记过,河池市金城江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韦永福被行政记大过,而首当其冲的河池市环保局,局长吴海悫也正如外界预料的那样被撤职。
20余吨的镉被排入江河,下游城市一度发生饮用水恐慌,引起全国关注的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是怎样发生的?在事件的背后,又折射了怎样的地方环保生态?
两家企业被认定有嫌疑
龙江河水被确认受到严重的镉污染后长达半个月,龙江下游城市柳州市民经历从恐慌抢购瓶装水到逐渐平息,官方几级应急指挥部不分昼夜在上游设立防线投放中和物资,事件的发端地河池仍然没有找到污染的源头。
源头浮出水面是在半个月之后。
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在处置官员的同一天对外宣布,河池当地的知名企业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冶化厂和完全名不见经传的河池市金城江区鸿泉立德粉材料厂与龙江河污染事件有"直接关系"。
尽管污染一经发现确认,河池市就开始马不停蹄地排查处于上游的重金属企业,但河池市环保局原局长吴海悫对外解释称,由于河池地形复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多,寻找和确定污染源的工作由此非常艰难。
官方通报中称,专家组测试发现,金河矿业公司冶化厂所处的溶洞前外排水镉浓度严重超标,地下溶洞入口旁的底泥镉含量也严重超标。金河矿业公司冶化厂通过岩溶洞将镉浓度超标的废水排放于龙江河,由于渣场建设不达标,部分废渣渗滤液及厂区面源污水流向排水沟,而排水沟又通向厂区内山边的溶洞。
早前与金河矿业同时被列入嫌疑名单的广西成源矿冶有限公司在广西官方对外宣布已截断污染源后三天被排除了违法排污的嫌疑。
污染事件的另一肇始者鸿泉立德粉材料厂被发现,颇费了一番周折。
在河池市开始大规模地排查市内的重金属企业时,145家企业名单中并没有鸿泉立德粉材料厂,因为该厂登记的经营范围是生产立德粉,却在2009年转手给现在的老板之后,将原来立德粉和硫酸锌生产工艺改变为湿法提铟生产工艺,打着生产立德粉的名义进行粗铟生产,而镉则是生产铟的副产品。
从官方的通报来看,鸿泉立德粉材料厂的生产极为隐秘,平时总是闭门生产,主要原料和出厂产品均用工业盐包装袋伪装运输,并向本地工人隐瞒产品和原料名称;厂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均为外地人,敏感车间用铁门锁着,由专人负责,其余工人不允许进入;主要辅料如硫酸、盐酸的运输车辆根本不能进入厂内,而从厂区围墙外经过管道注入车间使用。
排查人员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这家总是大门紧闭、登记范围不涉镉的无名小企业,后来自治区环保厅下来的环境监测人员和当地公安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再排查到此时,厂区同样大门紧锁,调查人员爬到附近山上看了一眼,觉得不对劲,调查组才翻墙进了工厂,挖出这条漏网之鱼。
这个据专家估计满荷生产高达每年10吨铟的工厂,并没有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大量生产过程中的高浓度重金属废水、废渣直接排向地下溶洞,排放的溶洞口平时用钢筋混凝土盖板掩盖。
20吨镉来源仍是谜团
2月3日下午,金河矿业公司,李孟凡坐在自己宽大的办公室里,显得很疲惫,他记不清自己接待过多少记者了,由于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和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已被刑拘,作为公司的副总经理,他负责回答记者提出的各种疑问,一遍又一遍。
金河矿业在河池是鼎鼎有名的企业,在职员工有3000多人,位列广西有色金属行业十强。
这家在国家布局三线建设时造子弹的兵工厂,后来"军转民",2004年由广西人民机械厂和广西拉么锌矿合并,民营占股63%,2010年并入广西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成为国有独资企业,并由河池市属企业跃升为广西自治区区属企业。
据金河公司网页介绍,公司目前已打造成集采、选、冶深加工一条龙和军工、机械制造为一体的综合多元化企业。
李孟凡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公司并入集团后,2011年实现转亏为赢,产值将近14亿元,利润5000多万元,利税1.32亿元。公司产品以锌为主,镉是副产品,处理镉的能力是每年350吨。
压抑着重复多次的不耐烦,李孟凡再次向法治周末记者解释金河公司不可能是此次污染事件的元凶,一则公司有两道镉回收程序,经过这两道回收程序后,只会剩下极其少量的镉,直接在自然环境下就挥发了;二则如果是公司堆放的浸出渣泄漏导致污染,受污染的水质中应该是锌多镉少,况且堆放的浸出渣并未明显减少。
驱车五六分钟,李孟凡带法治周末记者来到堆放浸出渣的场所,这是一块三面环山的不平之地,巨大的红白塑胶袋覆盖在5万吨浸出渣上,很壮观。
"排查时说我们的渣场不达标,这个我们承认,当时渣场是按1994年的国家标准建设的,后来标准提升了,我们没有跟上。"
李孟凡跟记者强调,堆放的几万吨浸出渣只是生产成品的中间材料,还要再加工,堆放场所的下端并没有地下河流过,因此不存在渗透污染的可能性。
他拿出了1991年的《广西人民机械厂第一期锌品技改工程渣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这份报告中显示,渣场及其附近无暗河通过,结论第一条明确"库区不存在渗漏通道"。
李孟凡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是否由他们公司造成污染,他不想再说,他相信政府和专家组会有一个公正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