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韩寒到政治韩寒:被收编还是已超越
来源:
作者:
日期:2012-02-08
点击次数:128
【韩寒年谱】
1982年9月23日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
1997年在《少年文艺》等刊物发表《生涯模式》等作品。
1999年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初赛作品《求医》、《书店》,复赛作品《杯中窥人》。随后
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引发社会关于“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
的激烈讨论。
2000年凭借作品《穿着棉袄洗澡》获得“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二等奖。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畅销200多万册。
2001年出版文集《零下一度》,畅销110多万册,2001年全国图书畅销排行榜第一。
2002年出版小说《像少年啦飞驰》畅销100多万册,该书还出了同名漫画。
2003年代表北京极速车队参加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成为一名赛车手。
2004年出版小说《长安乱》畅销160多万册,2004年全国图书排行榜文学类畅销书第一。
2004年出版文集《韩寒五年文集》畅销78多万册。
2005年出版赛车随笔《就这么漂来漂去》,首印40万册。
2005年9月开通博客,开始博客写作。
2005年签约环球唱片·天韵文化。
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一座城池》,首印50万册。
2006年出版文集和唱片《寒·十八禁》。
2006年韩寒就文学评论家白烨的一篇名为《“80后”现状与未来》的博文写了一篇名为《文坛是个屁,谁
都别装逼》作为回应,演变成“韩白之争”。
2007年出版长篇小说《光荣日》,首印60万册,畅销70多万册。
2008年出版博客精选集《杂的文》,首印30万册。
2009年出版博文精选集《可爱的洪水猛兽》。
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他的国》,首印50万册,畅销70多万册。
2009年《亚洲周刊》2009年度风云人物。
2009年中国赛车风云榜年度冠军。
2010年当选为“全国中小学生较喜爱的当代作家”。
2010年出版长篇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首印70万册。
2010年主编杂志《独唱团》,于2010年7月6日正式发行。首印50万册,畅销150万册。
2010年以4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8位。
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全球较具影响力一百人”。
2010年入选美国杂志《外交政策》年度“全球百大思想家”。
2011年12月23日至26日连发《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篇博文,简称“韩三篇”,引发网络论战。
2011年三部小说触电,包括《他的国》、《长安乱》和《光荣日》,其中由关锦鹏执导《他的国》已经开拍。
法治周末特约撰稿赵勇
2012年,韩寒30岁。2月6日,韩寒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这一代(2012年版)》,称其是“四年以后重新写这个标题”。韩寒在博文中,提到自己30周岁,他将说出30年中“犯下的各种错误和反思”。而对他这一代,他期冀的是“这个国家较光明的转机也许就在这一代人身上”。
不久前,他完成了而立之论“韩三篇”。自从发表“韩三篇”以来,韩寒又成了舆论风暴中的人物。先是“韩三篇”招来广泛争议,后有麦田、方舟子质疑,引发一场口水大战。相比代笔风波,其背后的倒韩事件颇耐人寻味。
一个被媒体称为“公知”的人物,忽然又变成了媒体所谓的“公敌”,无论如何是一件让人看上去诡异的事情。也许,我们到了盘点一下韩寒和韩寒现象的时候了。
时势造英雄:反叛教育体制
韩寒出道于1999年“新概念作文大赛”,成名于第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三重门》。
《三重门》的文学价值虽然值得商榷,但这部小说因出自一个“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的高中生之手而备受关注,他的写作才能和写作行为本身也给了现行教育体制当头一棒。于是韩寒横空出世,他被众多媒体塑造成了教育体制的反叛者。
这种反叛可以有多种解读,我的看法则倾向于“时势造英雄”。一个时常为人忽略的背景是,自《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刊登了一组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文章后,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语文教育大讨论,绵延一年多之久。
讨论中,众多专家学者声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弊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指出:“目前我们整个语文教育体系,根据我个人的了解,是由苏联专家在解放初到我国来传授他们的语文教学经验以后逐渐形成的。解放前根本不是这样,所以它跟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也是完全断裂的。记得当年苏联专家搞了个'红领巾教学法',也叫'五段法',并且在全国普及。反映在语文教学上,其实就是问答法,也就是按照'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个路子,把一篇课文分解成许多问题,支离破碎,跟作品内在形象毫无相关的问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对应试教育的看法是:“我们这些年贯彻的教育,就是被拦腰砍断的教育,是片面的、残缺的,丧失终极目标的教育……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实利性教育,就是急功近利,不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培养(参见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这些声音经媒体报道并放大,直指中国语文教育的软肋,有大快人心之感。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才有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举办。《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当年曾如此解释“大赛”的初衷:“现在有很多人都意识到我们的语文教育出了问题,可是说得多,做得少。我们希望通过组织这次比赛,一是还原写作的本来意义,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写作的乐趣;再者,也希望能对中学的语文教育,尤其是作文的教育,起一点点推动的作用(冯玥:《让学生说心中想说的话》)。”
尽管举办“大赛”有着更为复杂的动因(比如拯救半死不活的文学期刊)且收效显著(至2003年,“大赛”举办5届,《萌芽》的销售量也从原来的1万余份飙升至26万份),但它也确实为那些偏科发展的学生提供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