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社会组织定编制 构建新型人事制度

来源: 作者: 日期:2012-02-08 点击次数:128

我国对社会组织“双管体制”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未来如何处理政府于社会组织的关系、形成怎样的新型管理体制,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法治周末记者刘惠生

1月31日,在北京市民政工作会议上,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起,本市7500多家社会组织的12万名专职工作人员,将拥有一套独立于公务员编制、事业编制、企业编制外的编制体系。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NGO研究所所长王名表示,这是北京为社会组织发展构建新型人事制度的一个尝试,这个思路是对的。

“编制”易产生误解

1月31日,北京市2012年民政工作会议召开,北京市民政局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书记温庆云透露的消息不啻为一个“重磅炸弹”。

温庆云介绍,北京今年将建立社会组织专职人员编制体系,把市区两级社会组织全部纳入编制管理。

他说,中国有四大法人体系:行政单位的、事业单位的、企业的和社会组织,“前三个都有自己的编制,唯独社会组织没有,今后要把这个编制体系建立起来。”

据透露,社会组织编制不同于公务员等编制。后者比较死板,而社会组织的编制体系是灵活的。纳入编制体系后,社会组织的人员编制和工资,将由民政部门根据社会组织的运行情况、人员需求等情况来进行核定。

同时,社会组织的机构建设、人员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都将得到完善,社会组织的管理会进一步加强,人员待遇也会有所提高。

截至目前,在北京市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约有7500多家,涉及的专职工作者约有12万人。

温庆云说,全市已有近400个社会组织开展了编制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北京市动漫游戏产业联盟是试点单位之一。该组织成立于2009年,是北京区域内从事动漫游戏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自愿联合发起成立的行业性组织,9名专职工作人员每月平均工资3000元左右。

“北京市民政局的举措,主要用意还是在于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解决社会组织面临的一些问题。”北京市动漫游戏产业联盟负责人国女士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去年8月,北京市动漫游戏产业联盟向北京市民政局提交一些材料,随后成为北京市推行社会组织入编的试点单位。

国女士说,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成了试点单位,后来发现办事的程序有些变化,随后便接到了有关试点的通知。

据了解,即将建立的编制体系,是参照事业单位的编制来执行的,有了编制,保险、人事关系、福利待遇会更加规范。

现在,该联盟正在对专职人员的档案进行收集规范,以前因为没有人事关系,这些从业人员的档案都在自己的户口所在地,一些人尽管在联盟工作,但档案上还是待业状态,更没有工龄的统计。

规范好档案后,该联盟将把这些档案交由民政部门代为管理,同时,将根据工龄等多个条件来核定人员工资,并报给有关部门进一步核定审批。

国女士向法治周末记者解释说:“虽然被称为'纳入编制',但实际上我们是叫做'参照国家事业单位编制',只是个参照,我们也没有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政策试点以来,国女士认为有三点改善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首先是社会地位的提升。虽然并不是被纳入国家体制之内,但一说起是有编制的身份,给人的感觉就比较正规。

其次,有了编制之后,在办理社保和档案保管方面更加便利。这将吸引更多的人才如大学生、转业军人等进入社会组织工作,能提升社会组织的职业化水平。

较后,人事管理更加规范。民政部门经由核定社会组织的资金、管理等情况,可以就工资、标准、职级等方面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指导。

国女士也向法治周末记者强调,我们的工资,并不是民政部门拨款。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NGO研究所所长王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在他的预想之内,“编制”只是个名称的援用,本质上北京市民政部门是想要探索创新人事管理制度,不是个消极的举措。“但是我不太赞成用'编制'这个提法,'人事制度'就可以了,误解会从'编制'这个词产生。”

这一探索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社会保险与养老保险不统一、工资标准不统一、没有明确的身份、没有确定的职级等问题,王名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编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主要用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

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编制调配人员,财政部门据此拨款。有了编制,相当于有了“铁饭碗”。

邓国胜相信,北京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推动社会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和正当化。当初国家在体制上缺乏对社会组织的认可。

“双管体制”需改革

社会组织分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三类。

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达44。9万个,活跃在教育、卫生、环保、扶贫、灾害救助等各个领域,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

但按照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的估计,实际存在的社会组织在300万个左右。

登记数量与实际数量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法治周末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根源在于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双管体制”。

民政部2011年“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理论研究项目负责人、杭州师范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副研究员赵映振指出,双重分级登记管理体制的依据在于现行的社会组织管理法规。

现行的社会组织管理法规包括《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其中均规定,社会组织要获得“合法身份”,须先获得所在行业业务主管部门的审批,才能到民政部门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