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下崽摆酒席”,讥讽了谁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日期:2012-02-08 点击次数:126

贵州一些县市摆酒成风,“请柬”名目繁多,花样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门窗改颜色摆酒,租房也要摆酒;生日一年过两次,老人过世的“烧周年”。(2月6日《今黔在线》)

为此,上海某媒体进行专门调查显示,仅10月1日这天,65%的市民至少收到一张喜帖,62%的市民承认红包支出给自己带来烦恼。因此,请柬被当地百姓誉为“红色炸弹”。

众所周知,在战争年代,炸弹是用来炸伤敌人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红色炸弹”却专门用来炸伤自己的至爱亲朋,讥讽了谁又尴尬了谁?

媒体报道,重庆秀山县是一个土、苗、汉族聚集的地方,当地人婚丧嫁娶、生男育女等请客送礼之风泛滥,以至于很多人都想搬家了。有个单身汉,爹妈死得早,修不起房子也结不起婚,每天光是送出去,没有收回来。可巧他养的母猪下了14个崽,他也借此遍发请柬,摆酒庆贺,总算捞回了一小把。

不知何年何月始,社会上刮起一股漫天“散发请柬”风,也有人称之为“红色炸弹”,请柬也好,“炸弹”也罢,它如同经济潮里“金融风暴”,烽火乍起,此风一刮或一“炸”而不可收。

据了解,在遵义、黔南、铜仁等地部分农村,除了红白喜事外,还有“立碑酒”、“立房酒”、“烧锅底”(搬家)、“做老斋”、“剃头酒”、“周岁酒”、“参军酒”、“冲喜酒”(出狱回家)、“开业酒”、“谢师酒”、“寿酒”、“阴寿酒”……“请客”名目层出不穷,多达数十种。有的地方还有“结扎或上环酒”、“升初中(高中)酒”,甚至就连“母猪下崽”也要下“请柬”喝喜酒等。今年春节,湄潭县请酒又“推陈出新”,没有任何名目,也照样下请柬,喝喜酒。

凡事种种、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使得靠工薪生活的人们“无处藏身”,难以承受。有消息称,小李10天要参加8场婚礼,不仅时间上无法安排,同时每份500元的大红包,也让他送不起。

一些刚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由于家境寒贫,手头没有积蓄,仅靠微薄的薪水,既要赡养父母,又要养儿防老;既要购房添置设备,又要送子女入学徼学费。真可谓是“当月工资当月干,见了请柬心发酸!”

尽管如此,“接柬”之人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张局长为子完婚,能不喝喜酒吗?王书记爱人生孩子,能不送“奶头礼”吗?李科长乔迁新居,能不“燎锅底”吗?......

小事大办,大事特办,甚至“没事找事”也要办,说穿了就是想着法子敛财。有些人确实应付不了,为弥补损失,便开动脑筋想办法,不胜酒量的张三,喝喜酒竟然杯杯干,醉了到医院打点滴;李四三天两头来乔迁;王五今日开业明天关......收过别人厚礼之人,见了返程请柬,你说你去不去。一时间,大街小巷的酒店、饭馆,摆开了酒宴,前去看望或祝贺的人,虽然满腹怨气,可坐到酒桌前,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便开始满嘴的“哥俩好!”

中华民族有礼尚往来之风,可有些人把攀比当成面子,把显摆当成身份,婚礼场面越搞越大,沾亲带故都来参加,辛勤劳动换来的人民币迅速成为肠中物。其结果,两败俱伤,送的受的,都为明日埋下了伏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有初一,我就有十五”,这就是“红色炸弹”炸出来的恶果。于是,人人都在反对,人人都在躲闪,有人躲闪不及,竟然给对方打“红条”,仍将继续下去。总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情风”,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让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文明的风尚,既必要更迫切。(作者:朱波)

[责任编辑:赵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