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保交所或引进香港经纪公司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 日期:2012-02-08 点击次数:106

  记者拍摄到,车主在向其投保公司申请索赔,业务人员正在指导车主办理手续。(资料图片) 深圳商报记者张小禹 摄

  昨日,记者从深圳保监局2011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去年全年深圳新增3家法人机构和9家经营主体,新增机构数量为历年较多,深圳保险法人机构总资产位居全国第二。此外,在前海设立保险交易所的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或从再保险产品交易突破,并考虑引进香港相关经纪公司入场。

  去年保费收入增长三成

  据介绍,目前,深圳市场法人机构达到15家,各类经营主体61家,保险机构数量居全国第三。昨日,深圳保监局局长助理赵宇龙透露,今年上半年一家总部在北京的财产保险公司还将南下扎根深圳。目前深圳市场法人机构总资产已超过1.2万亿,占全国五分之一强,居全国第二。另外,深圳共有专业中介法人机构131家,机构数量排名全国第六。

  去年全年深圳实现保费收入359.9亿元,同比增长30%,规模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四位。总体增速较全国水平高10.5个百分点,在全国36个监管辖区中排名第四。

  其中,寿险市场发展突出,寿险实现保费收入215.9亿元,同比增长24.5%。增速较全国水平高17.6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三。产险实现保费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16.1%。产险市场实现承保利润7.5亿元,同比增长16.2%;承保利润率7.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较全国水平高2.6个百分点,处于近六年来较好水平。

  深圳着手解决无责不赔

  深圳保监局财险处负责人表示,深圳新车增长去年已经放缓,去年实施商业车险浮动费率后已向车主让利4亿元,今年预计还将进一步让利车主5亿元。

  深圳保监局财险处处长范君宁表示,今年深圳将着手建立车险理赔服务标准;探索推行车险“代位求偿”机制和“互碰自赔”规则,从制度上解决社会反映集中的“无责不陪”问题。

  初步设想是,当碰到无责不陪案件时,首先给予车主选择权,车主可以选择按传统模式由负全责方车主向其投保公司申请索赔,再由全责车主赔偿无责方;第二,可以选择将代位追偿权让渡给其投保的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代无责车主向全责方保险公司追偿;第三,涉案车主分别向所投保的保险公司索赔,再由双方保险公司根据事故责任进行清偿或追偿。

  深圳保交所或考虑

  再保险产品交易

  深圳积极推动在前海设立保险交易所的工作正在继续推进。昨日,深圳保监局有关人士在谈到深圳保险交易所的定位时称,深圳保交所将争取与上海保交所错位互补发展,包括交易所定位、功能、交易产品等均将谋求功能错位互补。

  深圳保监局统研处副处长明霞介绍,国际上保交所大多有四种交易对象,大宗商业保险、保单转让、保险证券化和再保险。深圳保交所的定位是不求全求大,力求先找准交易产品,将交易所活跃度搞起来,再扩大交易品种。她表示,深圳将考虑先从再保险产品交易入手。因为香港本身就是国际再保险中心,聚集了大批再保险公司及经纪公司。如果在前海设立保交所,可考虑引进香港的相关经纪公司入场。

  另据保监局中介处处长高明介绍,今年将推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八》相关工作在前海的落实。

  按照这一补充协议,今年4月1日起,港资保险经纪公司可在深圳设立独资公司。目前香港已有多家保险中介机构对此表示兴趣,积极询问相关情况,并递交入驻申请。

  相关新闻

  深圳探索

  巨灾保险证券化

  【深圳商报讯】 昨日,记者从保监局获悉,深圳市巨灾保险研究已有初步结果,深圳巨灾风险图谱已经绘就。保监局还将组织有关方面探索巨灾保险证券化。

  据介绍,作为保监局今年三大工作重点之一的巨灾保险课题去年已经启动。该课题对深圳过往20年的台风、暴雨、洪涝、地震以及核电等灾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了深圳巨灾风险图谱。深圳保监局统研处副处长明霞昨日对记者介绍称,深圳巨灾保险研究采取两维法划分,一是发生频率高但损失度较小;二是发生频率小到几乎为零、但损失程度特别巨大。我们将集中研究发生频率高、可能造成的损失也较大的两种情形。包括自然原因引起的灾害如台风、地震、污染等,以及人为原因引发的火灾。

  深圳保监局表示,将探索在深圳建立全面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在利用商业保险应对巨灾风险的一些领域进行先行先试。一是探索实施巨灾保险证券化;二是探索研发和推广巨灾指数保险;三是探索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四是探索开展巨灾再保险。

  明霞介绍,所谓巨灾保险证券化,是指将不同期限的保险产品设计成基金,可方便投资者按照份额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