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风险防控堪忧
来源:大众证券报
作者:
日期:2012-02-08
点击次数:208
银监会曾明确指出,开设村镇银行的目标是2000家。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有537家村镇银行开业,87家在筹建。村镇银行在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中的作用明显。但同时,一些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还不完善,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这让村镇银行在运行中面临巨大的风险。
政策风险是较大风险
“政策风险是村镇银行面临的首要的和较大的风险。”银联信分析师李洪敏直言,一方面由于政府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不连续性,有可能导致村镇银行不能连续、持续和健康经营,从而有可能形成不良贷款。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机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随意性的行政强力干预,都有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的非正常运营。而企业破产倒闭和农户不守信用的现象如果层出不穷,就有可能使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据了解,目前发达地区农村随着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存在着贴现、透支、信用证、担保、证券投资等比较宽泛的信用风险。而在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仍然以借款人违约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为主。“农村资金运动的季节性、周转的缓慢性、占用的分散性,决定了村镇银行贷款更容易出现不能按时足值收回的可能性。”李洪敏说。
资本金少 管理机制不健全
探究风险产生的原因,李洪敏认为,主要在于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普遍不高,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大多在1000万元左右。资本金主要作用是抵抗预期损失,特别是覆盖非预期损失,资本金少,致使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另外,村镇银行处于试点阶段,部分人还持观望态度,而且试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居民收入较低,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增资扩股难度大。据悉,从试点村镇银行运作近几年情况看,有些村镇银行较多地考虑了商业运作,而忽略了赖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石——“三农”。商业性与社会性的矛盾会日益突出,其贷款投向有可能会悄悄地转向城市企业等盈利性高的客户,而改变设立时“服务三农”的初衷。另外,村镇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贷款业务中存在大量的控制盲点。如有的村镇银行是根据业务员对贷款人情况的熟悉程度决定贷款风险的大小;依据其自身制定的《贷款信用评级和较高贷款额度核定表》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李洪敏说,由于村镇银行规模有限,为降低经营成本,多数新建机构没有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部门。组织机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可能导致管理者或者大股东一人说了算,把金融机构变成其个人的小金库,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内部人控制不但会改变村镇银行设立的基本宗旨,也会产生大量的内部关系人贷款或关联方贷款,从而使金融机构积累大量的金融风险。
另外,中国一向将扶贫作为慈善事业,农民对村镇银行更是缺乏了解,有些农民甚至认为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就是扶贫贷款,而扶贫贷款是慈善贷款,不归还也没关系。如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以来就闹出了“村镇银行的钱随便借不用还”的笑话。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