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术的国际化

来源:财新网 | 作者:财新网 | 日期:2012-02-08 点击次数:118

胡晓明|文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地区与国家,追求学术的国际化不仅是时代的潮流,而且是文化政治的需求。这里根据我粗浅的了解,谈谈台湾的一些特点。

  首先台湾的博士生培养肯定要比我们国际化一些。它没有形式主义地硬性规定一定要发表多少论文,更没有规定一定要在核心期刊发表,但是它规定研究生必须在公开的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而学术会议,具有非常规范严谨的程序,不仅有教授们的穷追猛打的评议提问,而且有较长时间的开放讨论,凡经得起这样的打击的论文,还是要有一定水平的,千疮百孔或的东西是拿不出去的。

  谈到博士生培养的年限,华东师大刚刚这个学期才改为四年制,以往都是匆匆三年就毕业了事。而且听研究生院的院长说,这样改还有不少阻力。因为中国的大多数学校都是三年制。但是台湾的博士生,文史方面的,几乎没有三年毕业的,五年六年是常态,规定较多是七年,但是我接触到的居然有十年没有毕业的。他们一边打工一边写论文,这就很与美国、日本的博士生制度相像了。不是没有问题,到后面可能变得“学术疲劳”了,但是只有经过较长的时间,反复磨炼,论文才比较有份量,学问也才比较沉实厚重。

  至于博士生第三年的博士论文资格考试,那更是学美国的。我注意到,资格考试是要通过三门课,但导师的课并不算在里面的。也就是说,导师并没有权力决定你是否取得博士论文写作的资格。

  台湾的学术期刊,比我们的要更国际化。一是只要是学术期刊,就一定有匿名审稿制度。而且审稿专家都是非常认真的,我们通常可以在附注里看到作者的感谢。但我们这里根本做不到,原因是没有钱来支付常规的审稿制度。还有一点很关键,即他们论文的篇幅往往很长,动辄数万字,这与我们的论文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这里写到两万字,就找不到地方发表,编辑更要将你斩成一万或者八千的样子。并不是字数多就一定好,但是今天的学术,问题的复杂,讨论的多元,论域的深化,如果不是较富的篇幅,论文的精品,如何出得来?当年,钱谷融先生《文学是人学》的名论文,五万字,现在到哪里去发表?论文的发表,在我们这里只是一种机会的取得,而在他们那里,才是一种学问的追求。

  我曾经说过,“课题是精品的敌人。”因为课题只是一两年就要求完成的东西,短期、平浅、快捷,跟学术研究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沉潜含玩,完成不同;课题又是要对付检查的,各种表格的框框,而且规定要发表在什么核心刊物上,其实也与学术研究的自由本质,是完全不同的。而且这些年重大课题其实都是找学生做,而学生一方面差参不齐,学术不够成熟,谈何精品呢?

  台湾的教授也申请各种课题,不同的是,他们申请到了之后,再没有人管他们完成不完成,或完成了什么东西,研究的过程完全是自由的。较后也不硬性要求你发表多少论文或专著,只须提交一篇千字文即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研究。当然,如果你什么也没有做,或做了什么影响都没有,下次再申请就难了。国科会对课题的审批,是学术内在的活的机制,完全是根据申请人本人的自律、自发、自由的科学研究行为,而不是其他什么外在的规定。我所认识的台湾教授,如朱晓海教授、郑瑜毓教授、高莉芬教授,都是申请课题的高手,同时也是出精品的能手。在他们那里,课题不是精品的敌人,而是朋友。我其实不反对课题,但是什么时候,我们这里课题也能成为学术研究真正的缘助呢?

  跟大陆一样,台湾学术国际化的一个途径是学术会议。他们的学术会议往往是研究计划的一个有机部分,会后集结论文,成为一种学术的显示度。也许是赶上了民国百年,我在中央大学的那个学期,学术会议极多,差不多每月都有几场,过多的学术会议,会令听众消化不了,也会有学术浮躁之蔽。但是他们的学术会议还是有值得学习之处。规范与严谨,我前面已经说过了。有一个极重要的特点,是会议的规模很小,往往一个上午,就一个人主题演讲,其他时间是专人讨论或自由发言。所以,往往有一种探讨学术的诚意,而我们这里,人多,势众,程序潦草,有时会觉得主办方在搞形式主义,甚至只是官场权力的学界表演而已。

  还有一个特点是他们的议题大都设计都颇为精心,有的显示了一种突破的方向,有的点明了一种集结的努力,有的则有引领风气的努力,等等。不像我们,方向不清楚,散兵游勇,而且陈陈相因,每年都一样。当然,台湾的学术国际化努力,表现在自觉跟随美国与西方的理论潮流,如文学研究中的抒情传统、以及近两年来的物质文化研究等,这不一定是好事。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我将另文申述。■

  (待续)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文首发于作者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