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放弃台湾?美国如何抉择

来源:华夏经纬网 作者: 日期:2012-02-08 点击次数:112

2011年11月10日,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一位名叫保罗.凯恩的研究员在《纽约时报》评论栏发表了一篇题为“拯救我们的经济,放弃台湾”的文章,一时间引起了中美关系观察者的关注。文章大意是建议美国政府拿放弃防御台湾及停止对台售武与中国政府做交易,以换得大陆放弃对美1.14万亿美元的债权。该主张的逻辑在于: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两岸统一的大势不可逆转,美在台的利益已不足以为防御台湾而开罪大陆,反而损害中美长远关系,应该主动出击尽早放弃台湾。文章发表后,各种议论纷纷,反对的声音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由:1.出于道义,美国不能出卖“友邦”,甚至反问美国是否会出卖以色列、日本等国;2.同样出于国家利益,特别是长远利益,如果美国想要“遏制”中国崛起,放弃台湾显然是短视的行为;3.出于现实考量,既然两岸统一不可逆转,认为中国政府会接受美方条件,白白损失一万多亿债权只能是一厢情愿。4.出于法律,美国政府不可违背其法定的防御台湾及对台售武的义务与责任。

这篇看似独立的文章其实背后反映了近些年美国政界、学界一股“弃台论”的思潮动向,同时这种言论当下的出现,也契合美国政府现在推行的对华外交政策调整。另外,现有的维系美台关系的法律、机制都不足以制约美国政府实施这一政策。而美国在其历史上就曾有过类似的放弃“盟友”利益,而换取更大利益的前科。综上所述,无论美国出于何种战略考量在将来做出“放弃台湾”的决定,在具体政策实施上将不会在国内遇到太大阻力,而海峡两岸政府都应为此种可能性提前做出准备。

   美国学界、政界的“放弃台湾”论

  美国国内的“放弃台湾”论由来已久,且其支持者不乏政界、学界重量级人物。1999年10月25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在日本《读卖新闻》发表一篇名为“防止对峙的方法”的文章,阐述美国不应阻止两岸统一,而应该施压于台湾使其承认为中国一部分,否则长远有可能导致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中美对抗的重演。②2011年,基辛格也曾重申这一观点。③此前的1998年3月8日,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著名国际关系教授约瑟夫.奈也曾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支持中国大陆实行“一国两制”政策统一中国。④这一主张后来也被称为“奈主张”(Nye Proposal)。2010年1月,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季礼(Bruce Gilley)教授在《外交事务》季刊撰文提出台湾问题的“芬兰化”主张。提出美国应抓住历史机遇,不再为台湾的安全提供保障,避免因此与中国大陆为台湾问题产生兵戎相见的风险。

  由此可见,美国政界、学界关于“放弃台湾”战略的讨论已有时日。而近来的“放弃台湾”都是通过美国有政策影响力的报纸、杂志刊发,是否有为对台政策转变提前放风的意味呢?虽然美国政府的具体政策变化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却可以透过分析宏观上中美关系近年来的变化,微观上维持美中、美台关系的具体法律、协议,判断美国对台战略变化的可能性,来做出一个比较可靠的预测。

 近年来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变

  长期以来,美国国内对华政策就有两种思潮:中国威胁论及中国合作论。在“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年代,透过向台湾售买武器,可以起到制约大陆的目的。特别在冷战结束的初期,“民主第三波”时期,台湾作为一个民主的榜样起到了地区的示范作用。然而,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美两国利益的不断加深,“中国合作论”成了目前美国政坛对华政策的主流。特别是在小布什总统第二任后期2006年至2008年之间,中美两国互动频繁,美国称中国为其“利益相关者”。这里仅举一例,前布什政府财长亨利.保尔森在2008年10月号的《外交事务》杂志撰文,表示和中国合作是唯一可行的美国对华政策,并表示美中关系在布什时期内达到前所未有的历史较高水平。当时的中美关系之紧密,保尔森之后在其自传《危机边缘》中有所暗示。2006年时任高盛总裁的保尔森并无意答应在国内名望走低的布什总统的邀请接任内阁财长,但却在一次与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周小川单独会面之后,在周小川对其表示希望他考虑出任财长之后改变了主意,同意担当布什内阁财政部长。⑤同时对布什总统提出希望自己“帮助管理”对华经济政策,而布什当即表示同意,让其与时任国务卿的赖斯协商,而赖斯也无表示异议。⑥同年,在保尔森推动下,“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论坛”成立,成为中美两国高级别官员直接、定时对话的一个主要渠道。这也可以解释为何2008年《外交事务》的那篇谈美中关系的文章不是按传统由国务卿撰写,而是由其财长“带劳”了。而美方也在那两年获得了数量可观的中方对美债的投资。

  而奥巴马上任总统之后,面临的是如何将中美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美之间的利益与矛盾变得更加复杂。人民币汇率、中美贸易顺差、中国购买美债等经济安全问题更为双方政府所关注而成为政策主流。为了使两国更好的应对、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人从2009年伊始,便开始公开倡导建立中美“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和“非正式两国集团”(G2)。其中G2提倡效仿以往“8国集团”的模式,建立中美两国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处理国际事务。然而,当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访问中国时正式向中方提出这一理念,温家宝总理以中国“不结盟,国际事务不能以一两个国家的利益来决定”的主张,在事实上否定了美方的这一建议。

历史上美国的对外政策向来是所谓“胡萝卜加大棒”并用,在向中国政府抛出“胡萝卜”未能产生效果后,紧接着美国开始高调提出“重返亚洲”的战略。实际上,早在奥巴马当选之初,就已经定下了这一战略,而在2010年之后,这一进程有所提速,由美国牵头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峰会,也似乎有将中国排除在外的意味。另外在军事上,美国从2012年开始在澳大利亚驻军,高调介入南海问题等一系列的举措似乎都在宣誓其在亚洲的利益。

在这一重大的美国亚洲战略转变的背景下,在不使美中关系倒退的前提下,如何能够保护美国的利益,“放弃台湾”的战略是否可以被当成送给中国大陆的“胡萝卜”而换取中国政府对其“重返亚洲”战略的容忍?2011年胡锦涛主席访美时,双方政府都表示美中关系是目前世界上较为重要的双边关系,而中方也向美方表达了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⑦相比其他因素,台湾因素在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中的作用并不大,但对中国来讲,两岸的统一是其核心利益。笔者注意到,美国国务卿希拉莉.克林顿在《外交政策》2011年11月刊中发表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文章,详细阐述美国在今后10年里的亚洲政策,其中提到了与中国的关系至关重要,需要与中国合作共同面对诸如朝鲜、伊朗核问题,阿富汗、巴基斯坦反恐问题及南中国海开发问题,却只字未提“台湾问题,”而且在其洋洋洒洒5千余字的文章中“台湾”一词竟完全没有出现。这究竟是其疏漏,或是背后另有其他考量呢?面对现在中美关系的机遇与挑战,美国是否会照顾中国的“核心利益”,而换取今后在亚洲更大的利益,这应该是美国政府做出的一个战略选择。同时,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美国一方面做出对中国所谓“离岸制约”(offshore balancing)的政策,高调介入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同时在国内放出“放弃台湾”的言论。

  那么,如果美国政府果真有“放弃台湾”的考量,在具体实施上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有,又该如何操作?是否像有的反对者所讲,美国基于政治道义,法律约束不会采取有损盟友利益的政策?下面笔者对美国可能采取的政策进行分析。

《台湾关系法》中的玄机

  美国国会1979年通过并且施行的《台湾关系法》,是美国一直以来处理对台关系的准则。该法的核心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谋求维护台海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二是试图在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后,继续保障美台各自的利益不受损害。而该法中保障台湾安全较实际的条款,便是通过提供防御性武器给台湾以达到防止中国大陆采用非和平的方式实现两岸统一。美国对台售武,也恰恰成为中国大陆一贯指责美方破坏中美关系较核心的因素。本文认为,评论今天美国政界出现的所谓“放弃台湾”的声音,其关键要看美国政府今后对台售武的态度和政策。

  首先,美国在遵守《台湾关系法》的同时,可以选择通过逐步减少,进而较终完全停止对台军售,达到事实上的修正,甚至废除《台湾关系法》中对台售武的条款。《台湾关系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美国将使台湾能够获得数量足以使其维持足够的自卫能力的防御物资及技术服务”;然而,该条第二款却规定,提供防御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应当由“美国总统和国会依据他们对台湾防卫需要的判断”来决定,其中也包括美国军方提供的检讨报告。第三款还规定,当台湾安全受到威胁,“因而危及美国利益”时,总统及国会应该采取适当行动。综上条款,我们可以假设发生下列情况,看美国政府调整《台湾关系法》的可能性:

  第一,如果军方报告指出台湾无法单方面维持自身防御,或是海峡两岸局势趋向好转,无需美国继续提供防御武器,美国政府是否可以因此减少,甚至叫停对台售武。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