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场的“五子登科”

来源: 作者: 日期:2012-02-08 点击次数:106

张程|文

  清朝中期后,卖官鬻爵盛行,当官的人越来越多。僧多粥少,官员得到实职越来越不容易。多数官员只能“候补”,等有实缺后再竞争上岗。江苏巡抚丁日昌于同治年间承认:“即如江苏一省言之,道员可由外补之缺,不过二、三员;府、州、县、同、通可由外补之缺,亦不过十余员,而候补道约有六、七十人,候补同、通、州、县约有一千余人。夫以千余人补数十员之缺,固已遥遥无期,即循资格而求署事,亦非十数年不能得一年。”很多人从候补到实任遥遥无期,生活无着,只好靠借贷过日子。于是,“赌子”行业应运而生了。

  这一行当专门面向候补官员放贷。为什么叫“赌”呢?因为放贷给生活无着的候补官员,对方没有资产可以抵押,而且收益也是不明确的:谁都不能保证候补官员什么时候能得到实缺,得到的是肥缺还是瘦缺。晚清一些官员,候补了一辈子也没有得到实职,死于饥寒或者干脆自尽身亡。贷给他们的钱自然就血本无归了。所以,赌子放贷类似于赌博。

  “赌子”行当的一般程序是,先考察候补官员,探听其候补的顺序,顺序靠前的就给予银子;如果顺序不靠前,但候补者有人脉关系的(比如认识某达官显贵或者属于得势的某一派),也贷给银两。说是放贷,这笔钱是不需要还的。“赌子”会和候补官员签订合同,注明官员一旦得到实职后,要“聘请”自己当随从,并且说明掌管衙门某事。他们就靠做随从的预期收入,来弥补借贷的成本和风险。晚清赌子行当的行情是:“有放银三、四百两,议为稿案门上,管一县讼狱者;议为钱漕门上,管一县征税者。其次放银一、二百两,议为签押门上,管一县案卷者;议为办差门上,管一县杂役者。”还有一些赌子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宁愿多花几百两,帮候补官员的候补顺序向前挪,争取早日收回投资。

  残酷的官场竞争迫使候补官们非借贷不可,借钱来打点关系、挪前候补顺序。一旦赴任,“赌子”如约而来。如果该名官员候补时间长,借债多,则衙门中几乎全是“赌子”。社会上将这类官员叫做“带赌子上任”或“带肚子老爷”。

  按照现代政治学的观点来看,“赌子”就是利益集团,官员们与赌子的亲密接触类似于被利益集团牢固控制。他们上任后,不得不照顾到赌子的利益,听凭后者借用自己的权力谋取私利,也就是向利益集团屈服。晚清官场上就有不少官员对随从俯首帖耳的趣闻,甚至发生过随从控告官员主子的案子。不用说,这些奇闻中的官员都是傀儡,随从则是他们的“金主”。事实上,官场永远不是无菌室,不可能与世隔绝,官员们一路走来,要受到地缘、血缘、学校、派系等等利益因素的影响,无法做到纯粹的独立。但像晚清官员这样赤裸裸地被金钱因素直接控制,还是前所未闻头一遭。

  放贷较多的赌子,往往喜欢充任官员的“门子”。门子,又叫门房、门上、司阍等,就是负责看管官府大门的人。

  古代行政没有电话,更没有网络,所有的公私文件往来、迎来送往、公事处理乃至击鼓鸣冤、押送人犯、官员出巡等等事情,都要从官府的大门进进出出。而负责把门的,就是门子。人们去衙门办事,老爷在还是不在、见还是不见、什么时候见、以什么规格见,都是门子说了算;今天来了多少上级衙门的公文、发出多少本级衙门的公文、近期有无官差过境等等,都是门子负责登记的;前天老爷去了什么地方拜客、今天又在哪里、昨天投宿的客人是谁、明天老爷会去什么地方,门子都记在心里。可见,门子不仅责任重大,而且手也伸得很长。古代官员没有“市长信箱”、没有手机,官场和百姓要联系他只能通过门子。门子就类似长官的信箱和手机,类似现代领导身边的秘书,非心思缜密、眼精嘴快的人干不好。

  既然位重权大,门子能获得的灰色收入也相当可观。几乎所有进入衙门的公私事件和人等都得塞红包(又名规费、使费、规礼等)。就是县丞、主簿、典史等官员来找知县,也得塞红包。这是门子的主要收入。同时,书吏、属官办事支取银两,门上也照例按一定比例克扣(称为“例扣”),比例大约为十分一二不等。在官员随从中,门子的收入较高。《官场现形记》中,蕲州的典史蓝某因为几块钱和同僚发生争执,吵闹到县衙门口,被门上一顿冷嘲热潮。他说:“我平常玩一局牌,输赢都不止这个数。亏你还是皇上的官呢!”因为收入高,赌子们以充门上为优先选择。

  套用如今的时髦用语,门子就类似于古代衙门的“二领导”、“二号首长”。道光后期,安徽巡抚王植非常信任门子陈七,陈七因此在安徽呼风唤雨,全省官员对他十分巴结。池州知府仇恩荣一次请人吃饭。有个姓方的宾客来晚了,仇知府心里不高兴。方某解释说:“王巡抚喜得贵子,我去巡抚衙门道喜去了。没想到‘门公’陈七也生了儿子,所以不得不去陈七那也道喜了一回,所以来晚了。”仇知府严肃地说:“巡抚大人喜得贵子是应该去祝贺,但一个门子生了儿子也去祝贺,你不怕别人在背后笑话你?”方某回答:“那么多文武官员都去给陈七道喜,不能亲自去的也派人给陈七送礼了,又不是我一个人,哪里笑话得过来?”仇知府无言以对。正因如此,如何管好门子是晚清官员上任的头号大事。

  配置好了门子以后,官员下一个要操心的就是“公子”了。

  公子,旧称衙内,意思是和官员一起住在衙门内的亲人。他不一定是官员的儿子,还可能是外甥、侄子、女婿等等。清朝官场中有“三爷当道”的说法,这三爷指的就是少爷、姑爷和舅爷。因为异地为官,官员们对辖区的实情民俗缺乏了解,对原任的胥吏差役们不信任,甚至语言不通,较能依赖和差遣的就是身边的子侄了。无奈,晚清官亲不孝者居多。他们往往狐假虎威,在父亲、岳父或姐夫、妹夫的辖区内作威作福。下属、胥吏和百姓们忌惮长官,不敢得罪他们,导致“公子称霸”。晚清有许多文人游幕四方,靠给官员当幕僚为生。这些人较顾虑的就是“公子”了。一些人接到入幕的邀请,都要探听雇主的家庭情况,如果有“公子专政”的,无论聘金如何优厚都一概婉拒。他们怕的就是公子们胡作非为,束缚自己拳脚不说,还可能连累自身的清名。

  官员们何尝不知道子侄不孝,在外胡作非为,可都不能痛下决心,加以惩戒。客观上,官员确实希望子侄们提供真实的情况、监视衙门和下属官吏们。主观上,官员们辛苦一辈子,较后还不是为了子侄后代们。公子巧取豪夺了钱财是不假,可较后还不是落入自家的小金库里来。记得唐玄宗登基后,宰相李日知瞒着家人向朝廷提出辞职申请的时候,李太太闻讯大怒,大骂丈夫:“家产空虚,儿子们都还没当官立业,你退哪门子休啊?”父辈当官就是为了子侄有个好前途、好生活,现在子侄们自己努力了,父辈们为什么还要去阻拦,甚至是“大义灭亲”呢?更何况,晚年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子侄们在衙门内外上下其手,有份事情干,也算是解决了就业问题。所以,晚清官员们对“公子”们都睁只眼闭只眼,尽量只去发挥他们的耳目喉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