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印发 我国近半地市级城市“三馆”无馆舍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
日期:2012-02-08
点击次数:148
本报北京2月7日讯 记者胡建辉记者从文化部获悉,由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研究编制的《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印发。《规划》透露,在全国333个地市级城市中,尚有将近半数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没有馆舍或者仅有办公用房,有馆无舍。
该《规划》是针对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以下简称地市级“三馆”)建设出台的专项规划,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地市级“三馆”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据初步统计,在全国333个地市级城市中,尚有将近半数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没有馆舍或者仅有办公用房,有馆无舍。中西部地区现有馆舍狭小破旧、设施设备落后的情况更加突出。全国现有的地市级“三馆”,大多建成年限较早,迫切需要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
《规划》明确指出,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各地可根据当地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需要,遵照国家公布的建设标准,对项目规模作相应调整,但超出基本建设规模的部分中央不再补助投资。
《规划》实行项目储备库制度。目前,符合申报条件的532个项目纳入项目储备库,其中公共图书馆189个、文化馆221个、博物馆122个。申报总建设规模约为45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00亿元。在申请资金时,由各地从项目储备库中筛选前期条件完备的项目,提出年度资金安排申请,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审核平衡后,编制年度投资计划并按规定下达。
在投资安排上,地市级“三馆”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当地政府,中央视各地财力予以适当补助。“十二五”期间,约需中央补助投资7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