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费关键不在多少而在合理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2-08 点击次数:120

从“三个3000亿”的社会议题到“预算公开透明”的政策论题,“三公”经费问题已成今年各地“两会”必谈,甚至是必须有所突破的话题。北京“两会”上,“三公”经费预算首次纳入预算报告,北京市2012年的“三公”预算较2011年减少2000万。深圳“两会”明确提出,将适时向社会公开市级政府部门“三公”经费的2012年预算和2011年决算情况。浙江“两会”上,69个省级预算单位部门的部门预算都要提交“受审”。经费要压缩,数目要公开,“三公”经费改革将进一步科学化、透明化。(2月7日《中国经济周刊》)

然而,“三公”经费的改革,是不是钱花得越少越好?多少才算“合理”?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公众当然认为“三公”经费花得越少越好。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则认为,“三公”经费并非越少越好,此言论遭到了网友的质疑:难道“三公”经费花得越多越好?

在我看来,公众之所以认为“三公”经费花得越少越好,主要是因为当前的“三公”消费存在很多的不合理——很多“三公”经费并没有花在百姓身上、没有为公众办事,而是花在了某些私人身上,为私人办事上了。

比如公车经费浪费现象严重。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公车配置越来越高、公车数量也越来越多。据媒体报道,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已达200多万辆,每年消费支出已达1500亿—2000亿元,每年车辆购置费增长率为20%以上。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但高配置的公车并没有提高公务员的行政效率,豪华公车只是满足了官员盲目的攀比虚荣心、加剧了地方财政压力。还有,公车私用问题较严重——公车用于办公事仅占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则被领导干部及其亲属和司机私用。

再则,官员公款吃喝消费严重、借出国考察之名行公款旅游现象普遍存在。政府机关吃喝成风——上级检查要招待、开业庆典要吃喝、官员升迁要吃喝……并且公款招待都是名烟名酒,级别也越来越高。还有,一些政府官员打着公务考察的幌子而公款旅游的丑闻也不时见诸报端。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当前公款吃喝中有多少是出于工作需要而必须接待的?又有多少出国考察是真正为民谋利的?如此“三公”消费既滋生了腐败,又浪费了国家财产。这样的“三公”消费,公众当然认为是越少越好。

众所周知,“三公”经费的花销应该体现一个“公”字——取之于公众,用之于公众。在我看来,“三公”消费关键不在多少而在合理——对于“三公”消费,公众在乎的并不是“三公”经费花得多少,而是“三公”经费是否花得合理科学,是否把“三公”经费用在了“刀刃”上。如果把“三公”经费花在了官员私人身上,再少公众也会觉得多;如果把“三公”经费都花在公众身上,为公众办事,哪怕花得再多,公众也不会有意见。

[作者:张成浩]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