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三公”经费不必争多争少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2-08
点击次数:118
从“三个3000亿”的社会议题到“预算公开透明”的政策论题,“三公”经费问题已成今年各地“两会”必谈,甚至是必须有所突破的话题。经费要压缩,数目要公开,“三公”经费改革将进一步科学化、透明化。然而,“三公”经费的改革,是不是钱花得越少越好?多少才算“合理”?(2月6日《中国经济周刊》)
说一句不太给面子的话,公开“三公”经费,并不是政府政务公开的主动所为,而是人民想知道政府单位“花了多少钱”的要求。政府为人民服务,当然需要运行费用,为何人民想知道政府单位“花了多少钱”?主要是因为人民看到了政府花钱的大手大脚。如果政府在人民心目中是一向廉洁奉公的形象,根本就不存在“是不是钱花得越少越好,多少才算‘合理’”的争多争少。
公开“三公”经费,本来是对一个服务型政府的起码要求。而现实的情形是人民想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的反逼。在这种“反逼”中,其实是隐含了对当前政府庞大的“三公”支出到底花了多少钱的疑问。因此,公开“三公”经费,已经超出了政府预算应该公开透明的“自然属性”,滞后于“质疑”和“释疑”的被动局面。
从财政部官员“三公非越少越好”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在对“三公”经费的“质疑”和“释疑”的立场先决。在“三公”经费上“争多争少”,这已经与一个服务型政府的宗旨形成悖论。就“经费”而言,就是纳税人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开支,这笔“买卖”是以保证纳税人“单赢”的“生意”。因为,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在平等的基础上,即使不是主人随意给仆人定工资,但仆人的开支不想让主人知道肯定是有违常理的。而在当今的“主仆”关系中,仆人的开支已经是自己说了算,那么,公开一下“花了多少钱”,应该属于退而求次的了。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退而求次”,公开“三公”经费的进程还是不尽人意。2011年中央公布“三公”经费的时候,每个部门公布的步调并不一致。率先公开“三公”支出预算的部门,尽管公布了总额,并没有列出详细的分类。对此,财政部官员认为,“‘三公’经费反映花钱的具体用途,应主要通过经济分类的科目反映出来,但是在部门预算相关表格的内容设计上并不是与科目设计一一对应,如目前的预算编制中并没有‘公务接待’这个科目,因此只能在一些具体的项目中整理得出,在做一些调整后才能拿出数据。”这就把公开“三公”经费的难度归纳为“技术标准”和“会计标准”。这当然也是实情。但是,“三公”经费公开之后对政府各个部门形成压力,也许是“技术问题”之外的“认识问题”。财政部官员表示,“没有公开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对自己‘三公’经费的情况可能关注不多,现在就可能有更多的关注,对于不合理的就要改革、加强管理,尽可能地压缩。”这可能才是公开“三公”经费让政府面临的难题。
说到底,民众对公开“三公”经费的要求并没有财政部官员想的那么复杂,只是在约定俗成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三公消费”中,看到了奢华和浪费的腐败现象,想知道“三公”经费究竟“花了多少钱”,以此“计算”出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将其作为一种监督的依据。因此,公开“三公”经费,正如财政部官员所说的,“‘三公’预算还只是停留在让人民知道政府单位‘花了多少钱’的水平,离‘办了什么事’的公众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2012年,‘三公’经费更深层次仍是改革的问题,只有通过改革,‘三公’经费才会更加合理。”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