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血荒别老围着道德兜圈子

来源:燕赵都市网 作者: 日期:2012-02-07 点击次数:110

血荒为什么越来越严重?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有2083人参与的调查,77.9%的人在关注血荒,76.5%的人表示身边无偿献血的人数少,88.3%的人认为公众对义务献血信任不足。(2月7日《中国青年报》)

血荒,关注的人不少,但对义务献血参与和信任的人却不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根本上说,血荒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统道德式微而制度建设跟不上趟的特定历史阶段所涌现出来的新问题。而当下,据说已是血荒发作的危急关头。相关报道显示,较近国内多个省区市的血液储备中心就呈纷纷告急之势。

从抽样调查结论中可以看出,只有45.5%的人表示愿意无偿献血,37.7%的人“不愿意”,16.8%的人表示“不好说”。而从现实情形看,卫生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邓海华提供的2011年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也有一定的差距。

填补差距人们当然首先要靠道德倡导,换言之,较容易走的仍然是倡导义务献血的路子。我以为眼下关键是要倡导公职人员“领衔主献”,那些吃公家饭的“公家人”,较有理由在无偿献血中有更多的担当。老是让学生、军人、打工者等充当义务献血主力军,社会上有权有钱的人只是乐见其成坐享其成,时间久了,就是这些献血主力军也会觉得“这种现象也让人感到不平衡”,难免让义务献血之路越走越窄。同时要更多地宣传义务献血的科学知识,开拓更多更可信更有保障的渠道采血用血等,当是必要的弥补措施。

在道德倡导之外,通过制度化建设推动献血用血走公益性、互惠性道路,仍然是缓解血荒的治本之策。从供血机制看,必须坚持走公益化的道路。血荒就是信任荒,而这种信任荒正是要靠透明“看得见”的公益性来恢复信任。比如,医疗和供血机构在正常供血成本之外,要让人“看得见”杜绝了额外牟利;要让人“看得见”来之不易的血液资源得到了妥当保存和使用;还有,供血也让人“看得见”明确的医疗用途为指向,认急不认人。

此外,对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家属“自助互助献血”的机制,亦有必要继续发扬光大。血液是生命之本,医疗和供血机构在义务献血的道德倡导之外,要开拓更多的互惠补偿渠道。比如,对曾经享受输血救助的家庭,只要条件许可,就应动员家庭成员事后对等献血,以回馈社会;同时在条件成熟时,亦可尝试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家庭互惠血库,让家庭成员在自保的前提下,通过互利互惠的渠道报效社会。

□严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