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根本改革,公车很难限
来源:燕赵都市网
作者:
日期:2012-02-07
点击次数:132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7部委共同制定了《“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方案表示,将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开展公务自行车试点;机关工作人员每月少开一天车,倡导“135”出行方案,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2月7日中国新闻网)
关于公车配备、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可谓密集,但是公车数量仿佛有增无减;配备标准依然上扬;公车消费之巨依然是谜。毋庸讳言,围绕公车的种种制度性限制,一些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练就了推拿化解之法。是以,全国公车每周限行一天的政策,出发点固有裨益,但能否顺畅落地却很令人担忧。
在去年“史上较严厉”的公车限令出台后,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曾揭露,公车配制有几种常见的变通手法:一是帕萨特的外表,辉腾的内饰;二是新购豪华越野车作为“下乡或抢险专用车”,实际是一把手的第二部车;三是名为购置“上级重要领导或外宾接待车”,实际上是主要领导专用;四是让不受购车限制的下属企业购买豪华车,长期借调到上级机关供主要领导使用。
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公车管理情形下,全国公车每周按牌号尾数限行一天,会不会导致一些政府部门想方设法重复购车,或者让下属企业重复购车,实未可知。此外,据去年初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公车总量已达200多万辆,先不论此数据是否准确,这几百万辆的公车是否限行了,又如何去监督?目前,很多地方已将公车牌号改为民用号段,那么,公车即使不按规定限行而是照常上路,公众也无从判断。
换言之,公车限行政策或许还是要靠体制内自我监督。事实证明,缺失公众监督的政府部门自我管理,很容易让制度跑偏甚至挂到墙上。所以,让公车限行较有效的方法是引入公众监督。当然,这种监督不能粗糙到人盯车的程度,而是要转向公车消费的源头控制。去年3月,财政部印发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既然要限行,那么公车购置费就不能增长,公车运行维护费就需要下降。换言之,限行令下,公车预算决算需要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并且运行维护费需要无条件下降。
当然,这依然是一种粗线条的监督,对于让下属企业购车之类的变通术,尚鞭长莫及。治本之策在于加快推进公车货币化改革,按照经济学理论,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公职人员职责之内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率。惟其如此,公车限行以及“135”出行方案,才会真正落到实处,机关工作人员或许就不仅仅是每月少开一天车,而是若干天。
其实,公车限行不过是之于公车的“微改革”,或者可以说是出于节能减排诉求的限制。但是,却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公车之弊已经不仅仅是每年3000亿的铺张浪费问题,而且还衍生出交通拥堵、尾气排放、环境污染等新问题。只能说,公车跑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根本上的改革就越迫在眉睫。
□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