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梅:突破“小子样理论” 新型导弹提前服役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日期:2012-02-03 点击次数:164

她实现了钱学森的心愿

唐雪梅是总装备部某研究所研究员,陆军武器装备体系研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责任专家。

1985年,23岁的唐雪梅正在国防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这天,导师张金槐把一封特殊的信件交到她的手中。

信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写来的,请张金槐教授组织研究小子样试验技术在战略导弹定型试验中的应用问题。

“小子样理论”,是指在现场试验量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分析分系统试验数据,得出全系统评估结论的方法。应用这一理论开展武器装备试验,可以减少试验次数,缩短研制周期,节约大笔经费。

俄罗斯“白杨-M”战略导弹,从研制到交付使用仅用了5年时间,进行了4次飞行试验,“小子样理论”功不可没。美国“潘兴II”、“天空闪光”等导弹试验鉴定,也都大量应用了这一理论。

然而,我国当时对“小子样理论”的研究尚属空白。早期开展“东风”导弹定型试验,每次都要试射十几枚。数千万乃至上亿元一枚的“宝贝弹”,打得科研人员直心疼。

科学巨擘的来信,带给唐雪梅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同时也开启了她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漫漫征途。

从零起步。借助情报资料中的只言片语,凭着自己扎实的数学功底,唐雪梅硬是啃下了“小子样理论”中较热门的“BAYES”方法研究,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探讨此方法的专著,并提出了一整套小子样试验分析与评估技术。

应用该技术后,某新型战略导弹定型,仅试射3枚导弹,就达到传统试验方法发射15枚的效果,节约经费数十亿元;某型战术导弹定型,减少发射试验10次,新导弹提前一年列装部队。

上世纪末,某西方大国首次将大规模分布式仿真技术投入应用,并将其列入提高核心军事能力的7项关键技术之一。唐雪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在国内率先将该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体系建模,一举使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该技术领域的差距缩短了10年。

2005年,军委作出加强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训练研究的战略部署,唐雪梅迅速组织科研力量,牵头研发“复杂电磁环境下防空兵作战仿真系统”,突破了复杂电磁环境建模关键技术难题,在全军组织的几次大型演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城北郊。一场地地导弹突防战役悄然“打响”。

释放电子干扰、开展电磁屏蔽、定位反制信号,数枚新型导弹直扑敌核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