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懿宸:投资要平衡长期价值和短期收益

来源:财新网 | 作者:财新网 | 日期:2012-03-14 点击次数:184

  【财新网】(记者 郑斐)3月6日,在全国政协委员驻地,中信资本首席执行官、全国政协委员张懿宸对财新记者透露,中信资本人民币基金已经募集完成,首期人民币基金的募资规模将达到30亿元。

  加上去年年底完成募集的创投基金,中信资本已经形成一个包括私募基金、创投基金、夹层基金、房地产基金、公开市场基金的跨美元和人民币的综合投资平台。

  2009年以来,人民币基金募资形成一股热潮。但随着二级市场的估值回归和经济转型,业界对人民币PE基金的投资模式正在进行反思。美国资本市场上,中概股风波尚未完全平息,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退市又引发引论新的讨论。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和通讯领域的不断创新以及传统产业的不断转型,PE基金如何发掘行业中有价值的公司,怎样摆脱投资过程中的价格竞争,是PE行业未来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张懿宸,中信资本首席执行官。2000年加入中信集团,曾担任中信泰富执行董事和中信泰富信息科技公司总裁。2002年,张懿宸参与创建中信资本,随后主持了包括哈药集团、吉粮集团、冠生园、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性质企业投资,对中国市场投资和退出颇具经验。

  财新记者:据我们了解,中信资本的人民币基金获得了社保基金的出资,具体来看,中信资本人民币基金的LP有哪些?在资金的投向上如何安排?

  张懿宸:中信资本人民币基金首期募集规模30亿元,投资人主要包括全国社保基金及中信资本的两个股东,即中信集团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CIC)的旗下企业。我们会将中信资本人民币基金分为几部分进行资产配置,40%分给PE基金,20%分给成长资本基金,20%分给房地产基金,剩下的20%是给夹层基金。这样的资金分配比例也得到了社保基金的认可,认为可以分散风险。

  财新记者:2010年以来,人民币基金在国内的投资非常火爆,一些老牌美元基金都表示在价格竞争上遇到一些压力。您认为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的投资有哪些差异?

  张懿宸: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面对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在投资的那一刻起,公司的架构和未来退出渠道就决定了它需要人民币还是美元的投资,尤其是Pre-IPO的项目更是如此。我们也希望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的投资能够做到项目上的同步,但实际操作上很难。应该说,我们现在既有人民币基金,又有美元基金,能够兼顾两个不同市场的需求。

  财新记者:中信资本的创投基金第一期是6000万美元,主要的LP有哪些?创投基金的投资方向是什么?募集创投基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张懿宸:中信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的投资平台,PE基金通常都是投资比较大的项目,单笔不会少于3000-4000万美金。但在投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会遇到一些较小的、特别是涉及新兴行业、高新技术等领域的投资机会,这就需要创投阶段的投资。

  以往我们这些小规模的投资是通过开信基金(与国开行合作)来进行, 开信基金于去年年底刚刚结束投资期。开信团队以往的投资业绩不错,一直关注清洁能源、互联网和消费升级行业中一些投资机会,这个团队会接着运作中信资本创投基金。创投基金的团队与PE基金是分开的。

  我们的创投基金首期是6000万美元,总规模计划达到1.5亿美元。LP主要是淡马锡旗下的基金。创投基金将跟我们现有的基金之间形成互补,它的投资依然专注于中国市场,投资行业则会侧重清洁科技、清洁能源、消费者服务、以及科技、传媒和电信领域。

  财新记者:中信资本不仅面向中国市场,同时还拥有日本基金、国际基金和美国基金。2009年中投公司注资中信资本,作为面向海外的主权投资基金,中投的注资为中信资本的发展带来哪些价值?

  张懿宸:首先,在对外投资业务方面,中投给了我们很大的资金支持。中投公司注资后,先后成为我们日本基金第二期和国际基金较大的LP。第二个帮助是在项目合作层面。中投会关注很多大的投资机会,中信资本会有机会参与其中。同时,中投公司也会介绍一些中小型的项目给我们,从项目源上对我们进行支持。

  财新记者:中信资本在中国市场投资了哈药集团、冠生园集团等大型企业,目前尚未有退出。在中国投资项目的退出方面,中信资本有哪些考虑?

  张懿宸:第一,哈药集团已经把大部分医药业务装入到上市公司哈药股份了,但还没有完全实现整体上市。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哈药集团旗下略早期的医药项目还需要时间培育。我们还是希望能够以哈药集团整体上市,较终实现退出。哈药今年因为抗生素的管制政策业绩受到了一定影响,未来我们会跟哈药一起更加注重研发和产品。

  第二,冠生园这个项目正在退出当中,光明集团把冠生园注入了上海梅林,根据当时的协议,光明会把我们持有冠生园的股权买过去。股权收购正在进行当中。

  另外,近期我们对大型企业的投资还有桂发祥(天津十八街麻花)。我们正在帮助公司做一些收购,希望桂发祥能够走出天津,脱离地方品牌的烙印。目前桂发祥正在筹备上市,已经选定保荐机构。

  财新记者:中信资本在中国市场已经有多年的投资经验,在您看来,中国市场的投资与退出有什么特点?

  张懿宸:应该这样说,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投资都不是Pre-IPO性质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投资企业之后,还要帮助企业发展,帮助企业改制,这些工作使得投资的周期比较长,没有3、5年是不行的。如果我们选择在A股市场退出,加上锁定期,整个退出的周期又会拉长。

  我们现在也在考虑:一方面要做创造长期价值的投资,另一方面也要顾及短期回报,这两种不同的投资思路需要兼顾。

  财新记者:中信资本已经投资的项目当中,不少是国企性质。投资国有性质的企业,在投资过程和投后管理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张懿宸:投资国企,需要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国企的公司治理当中的确存在很多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地方,需要我们帮助改变,帮助他们做好公司治理,我们也需要派遣专业的人员。比如哈药集团和冠生园集团,我们都派了专业的管理人员。

  财新记者:中信资本旗下有日本基金,并且已经有两个项目的退出。同为亚洲市场,日本的投资市场与中国市场项目有哪些特点?

  张懿宸:日本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成熟期,一些高速增长的机会比较少,主要是在兼并与重组领域有一些机会。同时,日本的企业家也比较保守,但我们会说服他们:我们中信资本不仅仅是做资本运作,更是能够帮助他们开拓中国市场。

  财新记者:哈药集团是国内医药行业的重要企业之一,通过对哈药集团的投资,您怎样看待未来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

  张懿宸:一句话,中国医药行业未来拼的是研发。你看美国的医药行业,就是研发为王,小公司研发周期短,像辉瑞这样的大公司就会收购小公司来进行研发。中国目前的医药市场,可以说还是在抢占渠道。但是,国内药监局的医药管理办法也越来越严格,新药审批不是改改剂量就可以的,长期来看会倒逼企业重视研发和产品。

  我们前段时间刚跟哈药的管理层开过会,强调一定要重视研发和产品,未来一定要在产品上做出自己的特色。

  财新记者:去年以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中有数十家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私有化退市。您怎样看待中国概念股退市的现象?

  张懿宸:中概股退市对私募基金来说其实是一个“一次性”的机会。现在尽管有一些中概股在谋求退市,但是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美国市场还是具备估值领先的优势。其他的行业来看,之前是有一轮“中国热”,但这个热浪过去之后,又出了类似嘉汉林业这样的事情,对中概股的冲击非常大。

  总体来看,美国市场还是一个“非本土市场”,也就是说美国市场的投资人不是非买中国公司的股票不可。比如亚信的市值已经达到10亿美金,在中国市场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公司,但在美国市场,尽管是绩优股,但依然不是主流股票。

  记者评论:

  国私募市场的投资越来越倾向于“挣快钱”,各路PE机构对Pre-IPO阶段项目大力追捧,期待通过IPO实现快速退出。2011年以来,A股市场估值逐渐回归,以高估值快速入股的PE生存方式有待考验。

  PE投资追求财务回报是其本业需要,但盲目追求快速回报则会使PE行业陷入低水平的价格竞赛,对PE行业长期发展不利。发现和挖掘企业价值则是PE机构的立足之本,如何平衡财务回报的时间和进行长期价值投资是PE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栏目稿件为财新与腾讯合作推出,未经授权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