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敝的乡村不能再有凋敝的学校

来源:华商报 作者: 日期:2012-03-14 点击次数:134

你的小学还在吗?也许,在未来的某一段日子里,这个平常的问句,会成为一种潮流。因为,我们很多人的小学--那个开启我们别样人生的地方,已经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据民进中央向今年全国"两会"提交的提案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农村的小学减少了一半,平均每天消失56所农村小学。

农村小学的衰亡,似乎可以找到好几个理由。其一,由于人口数量在减少,所以学校因为学生减少而自然关闭合并;其二,学生向城镇涌去,使得乡村学校难以为继;其三,国家出于优化教育资源的目的,有意识地主动"撤校并点"。然而,不管这些理由合理或不合理,乡村小学的大面积"死亡",却免不了让人百味杂陈、心绪难平。

虽然孩子们还可以去城镇、去合并起来的条件更好的"大学校"读书,但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承担由此而来的额外成本。学校的减少,不但让孩子们的上学路更加艰辛,也让家长们不得不付出更大的经济和生活代价--以前,一年级的孩子都可以一个人上下学;现在,三年级了也许还要家长接送……

而且,这些仅是客观或现实层面的"困难",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乡村学校的衰亡,更让人心痛。某种意义上,乡村小学的减少,不只是减少几所学校那般简单,它也在默默诉说着乡村及乡村文化的凋敝。以前,不管一个村落是如何偏僻与闭塞,不管村落中的小学是如何微小与"落后",只要村中有朗朗书声,村落似乎就流露着别样的气象,似乎就有着让孩子告别蒙昧,走向外面的希望,现在,这种气象与希望,已如村落上空的青烟一般,随风而散。

"昔孟母,择邻处。"如今,在那些没有了小学的村落里,即便有人想学孟母,恐怕都无处可学了。城市里,学区房的价格一日高过一日;乡村里,很多昔日的学堂或成养猪场、或成残垣断壁,或成他人堂舍,两相映衬之下,一个割裂的社会结构,跃然于纸上与现实之中。

这些年来,很多人都在喟叹着"故乡的凋敝",都在感叹着"回不去了",对此,很多人心有同感,心亦有戚戚。在中国,一方面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但另一方面,乡村却在凋敝的道路上急速滑行。原本,那些毫不起眼的农村小学,可称得上是乡村文化血脉的传承载体,可称得上是阻止乡村凋敝的源泉所在,但在这个"平均每天消失56所农村小学"的时代里,乡村又该靠什么来承载希望呢?

凋敝的乡村中不能再有凋敝的学校了。固然,"撤校并点"等行政行为,可以优化配置农村的教育资源,但在优化的同时,它同时也在文化心理上,给了乡村重重一击。所以,对于国家而言,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这股农村小学的撤并浪潮。不合理地关闭合并要坚决叫停,合理的关闭合并,也要谨慎再谨慎,能不关闭合并的,千万不要关闭合并。毕竟,在一个村子里,一所学校几乎就是一台播种机,就是一个希望,就是一个感召……

固然,可以为关闭一所小学找出无数个合理且正确的理由,但不管怎么样的合理与正确,都无法抵挡住一个村落拥有一所"学府"的自豪与荣耀。如今,这些乡村"学府"在各种理由中关停,但关停是否符合相关的程序?决策过程是否真正科学和负责任?一所学校关停之后的后续措施,能否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学可上?这些,必须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凋敝的学校,要面对的,是孩子们的未来,也是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