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长蒋定之:软环境更具“杀伤力”

来源: 作者: 日期:2012-03-13 点击次数:148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雪莲 张梅芳|两会现场报道

曾任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的蒋定之,今年2月13日全票当选海南省省长,这让一直为发展建设资金融资所掣肘的海南省满怀期待。蒋定之在履新演讲时“心存敬畏”地表示:这是海南人民给了他一张“准考证”。

这个表示“要不耽误时间,不失去发展机遇,不做‘傻事’、‘ 蠢事’,不给今后‘留下隐患’”的新任省长,会给海南的发展带来什么?

全国两会期间,蒋定之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

从资源“全国独有”到产业

“独步天下”

《中国经济周刊》: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已经两年,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蒋定之:建设国际旅游岛两年来,我们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首先是我们旅游业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游客去年突破了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首次超过300亿;我们现有高品质酒店44家,还有19家在规划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进一步改善;去年,全国过千万人次的机场中,我们海南就有两家。

我们的人均GDP突破了4500美元,这是历史性的变化。仅去年一年,人均GDP就增长了900多美元,其中三亚的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我们有几个数据是高于全国的:投资增长3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在全国是第五位;消费增长是18。8%,高于全国近两个百分点,增速全国较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8%和13。4%,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第四。

两年来,海南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2010年和2011年全省民生投入超过900亿,占海南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都在70%以上,去年新增财力60%投向了民生领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经济周刊》:与发达地区相比,海南省目前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蒋定之: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观察、审视海南,是更好谋划海南发展的一种思想方法和认识工具。核心意义就在于要跳出海南看海南,立足全国乃至面向世界看海南,这样的视野会更宽,思路会更宽,胸襟会更宽。

纵向看,海南取得的成绩非常巨大,但放在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底子雹基础差、起步晚,海南岛发展还相对滞后。我们的人均GDP、人均投资额、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0%多一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概七八个百分点,人均用电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因此,海南省委、省政府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海南仍处于经济欠发达阶段。这一点,只有跳出海南看海南,我们才会看得更清楚、更清醒和更客观。

《中国经济周刊》:面对差距,海南如何选准发展道路?

蒋定之:在大局的比较中看到海南的个性和优势,进而选准发展路子,实现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等等,聚焦到一点,一定是产业的优势。

海南是“天然大温室”,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农业增加值已连续15年增长6%以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产业化水平,我们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的综合效益一定会大幅提升。

旅游业是海南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大与孝强与弱、优与劣,对海南来讲至关紧要。按照国际旅游岛的要求来发展旅游,我们的旅游业要加快转型升级,业态、结构、产品都要加快调整与创新,这个产业的前景当然是非常广阔的。

这几年,海南特别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项目,去年产值超过了300亿元。可以肯定地说,未来几年,这一产业的发展会大大加快。

海南姓“海”,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巨大,“十二五”期间,我省海洋经济要每年增长16%左右,海洋是我省名副其实的“蓝色聚宝盆”。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家又赋予了海南一些优厚的发展政策,依托这些基础和条件,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海南一定能实现从资源全国独有到经济与产业“独步天下”的跨越。

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来审视海南,海南应该也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来增加自己的分量,提升经济社会进步的位次。一个现实的路径,就是进一步发挥重要经济增长极和板块的作用,以此来带动、来提升、来实现跨越。比如,要把海口打造成面向东盟经济圈的北部湾重要中心城市等,使海南在国内外更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

项目年不是“拍脑袋”决策

《中国经济周刊》:海南是典型的岛屿经济,如何走出相对封闭和独立,而与周边的发展连接在一起?

蒋定之:开放是岛屿型经济体的生命力所在,海南过去取得的成绩很重要的是来自开放,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很重要的仍然是靠开放。对于海南来讲,只要走出岛就是开放,一方面向国际开放,另外一方面向国内也得开放。所以去年我们大力加强与中央企业、国字号企业的协作,有一批项目落地,比如百万吨乙烯项目。我们前两天还和央企搞了一个大的合作,签署了50个亿的合作项目,协议金额超过了20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