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榆中马啣山原生态秧歌传唱千年民风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12-03-13
点击次数:98
中新网兰州3月13日电(张道正 穆海迪)“正月里是新年,家家户户都办年,人家办年是茶和酒,孟姜女办年泪涟涟……”,甘肃省榆中县文化馆群文活动中心内,一位老人在引吭高歌。
高亢的调子,浑厚的嗓音。演唱者叫丁永明,今年66岁,是马啣山原生态秧歌省级非遗项目的唯一传承人。他演唱的孟姜女调,前后56句,情深意切,一唱三叹。
马啣山秧歌,主要流传在兰州市的榆中县马啣山一带,涉及80多个村落4万多人口。当地老人介绍,这种秧歌大约产生于宋代,主要以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和手抄唱本传世。
马啣山海拔在3000米以上,高寒湿润、林木丛生,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这里因地处偏远山区,信息闭塞,自然生态环境尚未遭到破坏,或许正因如此,马啣山原生态秧歌古朴而独特的风格得以保存。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原生态曲种正面临失传的困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榆中县文化馆就组织工作人员对散落在马啣山一带的山歌进行搜集整理,历时一年,共整理出各类山歌、酒歌、劳动歌曲、秧歌调120余首,通称“马啣山原生态秧歌”
2008年6月,马啣山原生态秧歌被列为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榆中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工作人员彭巨彦告诉记者,“这几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每年春节组织社火演出愈来愈难,秧歌表演次数越来越少,唱秧歌的‘好家’都年龄偏大,濒危状况严重,在南山一带,丁永明是原生态秧歌仅存的传承人,再也找不出第二个”。
“穷了一辈子,唱了一辈子,快乐了一辈子”丁永明说,他16岁就跟着老一辈“好家”们唱山歌。年轻时,每年春节期间的社火演出,他从不缺席,“演出服装都是自己做的,红的绿的,啥色都有”。
一千多年过去了,马啣山秧歌曲调不知翻新多少次,但那些朴实真诚、情深意切的唱词却永远保存了下来。丁永明拿出自己记录珍藏的唱词本给记者看,足足五公分厚,里面洋洋洒洒数万言,虽不是前辈的真传,但却是他大半辈子的“较珍贵积蓄”。
翻开唱词本,记者看到,唱词中既有先知告诫、生活歌谣,也有民间故事、即兴说景,均真实、完整地记录了当地先民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感受,其鲜明的地方色彩让人过目难忘,一股泥土气息扑面而来。
榆中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现今保存下来的秧歌曲目包括《鸦片烟》、《十劝人心》、《姐儿怀胎》、《孟姜女哭长城》、《走西口》、《绣荷包》、《倒板江》、《出闺花》等50多首。如今,每逢春节庙会,在榆中县南部山区(即马啣山)一带,依然能听到老人们的吟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