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趣”的中欧关系
来源:财新网
|
作者:财新网
|
日期:2012-03-13
点击次数:166
【财新网】(特派伦敦记者 张翃)“25年了,我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项目主管布朗(Kerry
Brown)在伦敦一个学术研讨会上打趣说,“怎么让我们的美国朋友安静?谈论中国和欧盟的关系。”
“一提起中国-欧盟关系,对什么话题都滔滔不绝的的美国学者们都打起了哈欠。”布朗说自己在较近一次会议上的发现。在这个题为“中国在欧洲的复兴”的会上说这样的话,或许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场上会心的笑声支持了布朗的看法。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也有一个共同目标——改变美国单边独大的局面,但中欧关系始终这么不温不火。欧盟在中国的外交排序中大概能排到前五名就不错了。欧洲也口口声声要重视中国的崛起,要与中国接触,但仍然,中国对欧洲还是一个陌生而费解的国度。
中国与欧盟关系的法律基础仍然是1985年签订的《欧共体与中国贸易经济合作协议》——彼时还无欧盟,只有其前身欧共体。这份纯关经贸的协议只在1994年和2002年有过两个拓展性文件。2006年曾启动了中欧新伙伴关系协定有意更新换代,但未果。
中国与欧盟也在2005年开始了战略对话。“这完全名不副实。欧盟国家中,只有英国和德国制定了中国战略。”智库欧盟-亚洲中心主任卡梅伦(Fraser
Cameron)所说,“但谈及战略就要小心,英国的那个战略实在是很差劲。”
除了欧盟,中国还与其他35个其他国家或地区有所谓的战略伙伴关系。欧盟则有十个战略伙伴。但真正的战略伙伴只有美国。卡梅伦说,“欧盟跟中国真正成为战略伙伴?至少十年以后了。”
名义上,阻碍中国和欧盟关系推进的因素较大的有两个,一是欧盟尚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二是欧盟对华武器禁运。
但这两个问题越来越不是问题。正如比利时的欧洲学院中欧关系项目主任门镜在近来一份报告中写道:已经普遍达成共识的是,欧盟较迟在2016年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况且,中国出口欧盟的货物中只有1%受到反倾销措施的影响,所以这个问题象征大于实际意义。
武器禁运问题上,“中国也越来越怀疑,就算欧洲放开军售,又能有多大供应能力。”布朗在上述会议上说。
此外,达赖或许是中欧关系中一个冲突点,“中国以为欧盟有一个关于达赖的策略,但实际上是误会了。”卡梅伦说。
比这些标题性话题更重要的原因,是中欧互相缺少理解和认同。
不仅一次,记者听到欧洲学者分析中欧关系时,首先是自我批评:欧盟自己都没理清自己的内部安排,怎么指望别人能把你当回事?
欧盟这个由27个(很快就要是28个)主权国家组成的超主权实体,并没有统一的外交政策,反而,成员国之间的外交诉求往往互相冲突。这就意味着,欧盟跟中国打交道时,列出的愿望清单要么是重点不清的长长一串,要么就干脆自相矛盾。
2009年欧盟通过《里斯本条约》后,设立了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负责外交事务的高级代表(阿什顿),目的正是为了统一欧盟的对外形象。“中国对此挺欢迎,邀请两人都去了中国几次,但很快就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中国给搞糊涂了。”布朗说。
不管是阿什顿其人的能力,还是高级代表这一角色的意义,都首先在欧盟内部备受质疑。再加上欧债危机让欧盟自顾不暇,外交事务只能靠边站。
再比如,中欧峰会上,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的为什么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呢?严格说,温家宝在欧盟的“对手方”应该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因为欧委会才是欧盟的行政机构,欧州理事会是一个决策机构。但范龙佩又远不能算欧盟的元首,所以也不应该会见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
也许正如布朗所说,中国人难以理解欧盟这个概念:在把主权置于国家合法性中心地位的中国,欧盟这种要求成员国让渡主权的超主权实体,实在是不可理喻。
因此,中国发现,跟成员国单独打交道远比跟欧盟有效得多。欧债危机后更加确定了一点:要找欧洲,就找德国默克尔。目前的欧盟,是一个监管框架,多过一个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