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发布《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中国经济新闻网 日期:2012-03-13 点击次数:168

  1.中国科学院发布《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

  在2012年“两会”召开前夕,中国科学院发布《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高技术发展报告》是中国科学院面向决策、面向公众的系列年度报告之一,每年聚焦一个主题,4年一个周期。自2000年以来《高技术发展报告》已连续发行13本,分别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与能源技术”和“航空、航天与海洋技术”为主题,系统回顾了我国近几年高技术各领域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内外高技术研究前沿热点与新进展及其产业化前景,多角度探讨了高技术对社会的深刻影响,论述了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战略和思路。2012年报告主题是“信息技术”。

  《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有序言及“2011年高技术发展综述”、“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新进展”、“高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评价”、

  “高技术与社会”和专家论坛”等6章内容,共收录论文40篇。参与撰写的作者多为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其中有多位院士,其余均为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技政策研究专家。

  《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内容全面、新颖,语言通俗,有战略高度,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高技术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可供各级领导干部、有关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阅读和参考。

  2.开放共享、支持移动、安全性强、绿色节能、简单透明将是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较重要的发明之一,它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并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约40年的发展与应用实践,如今互联网已形成了覆盖全球的大规模网络,支持着各式各样的新兴应用,证明了其自身的巨大价值。然而,随着用户规模和业务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物联网、社会网络、大流量视频等新应用模式的出现,其体系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也逐渐凸显,这使互联网已难以适应全球网络规模的急剧扩张。

  刘韵洁院士在《2012高技术发展报告》中撰文,概括当今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详细介绍当前国外主要国家在未来网络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我国在未来网络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对未来网络发展的相关思考。

  刘韵洁院士认为:我国在未来网络领域与国外已有不小差距,亟须对该领域给予足够重视,并集全国之力量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同时加强国际标准制定,积极争取在未来网络研究领域内的话语权,以便在未来的网络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未来网络的技术发展方向与路线将呈现如下趋势:

  以信息为中心将成为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计算和存储将成为网络的重要功能;基于云架构设计未来网络将成为重要趋势;未来网络将融合更多的智能要素;软件定义网络将成为未来网络的基本功能;亟须找到克服现有网络问题的过渡性方案;标准化工作将成未来网络领域的工作重点。

  3、社会计算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互方式

  近年来,社会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已引起国外信息科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高度重视。社会计算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目前的信息技术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互方式,强烈冲击着目前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国际上许多大学和主要的高新技术公司都在积极从事社会计算的相关研究和开发工作。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开展的面向国家与社会安全的情报与安全信息学研究,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件、生物恐怖监控与预测工作,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研制的多智能体虚拟社会演练系统,以及IBM公司和微软公司的网络社区开发项目。

  王飞跃研究员认为,社会计算和面向网络化社会的技术研发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次。各国政府十分重视社会计算及相关网络化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应用,并持续加大投入,支持相关项目研发及平台建设。从社会计算的未来发展趋势看,基于网络社会媒体信息、面向动态社会群体建模与演化规律分析,以及网络化社会态势的计算实验评估将成为社会计算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我国积极推进社会计算研究与应用,力争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对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维护国民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我国未来机器人技术:以服务机器人为发展重点,以各种机器人技术产业化为发展趋势

  机器人技术是一种以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体,有机融合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技术。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机器人技术首先在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品质并成功解放了劳动力。随后,机器人技术扩展到国防、航空、航天、航海等相关领域,发展出高精尖的军用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近年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智能化进一步加强,家用机器人正走入老百姓生活。

  徐扬生院士认为,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是人类在可见的未来一定能实现的梦想,但要想让这一天早点到来,就必须在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动作三个方面同时发力,加大多个基础科学的研究。研发趋势将呈现以下的特点:

  (1)以加强基础建设为趋势。我国机器人技术很大的问题在于基础不够扎实,要实现机器人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以加强基础建设为前提。

  (2)以重点发展服务型机器人为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器人逐渐走入家庭,服务人类,引领生活方式的革新。我国机器人的发展重点也应该逐渐由工业机器人转向服务型机器人,抓住新的发展契机。

  (3)以注重创新为趋势。过去我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较多是跟踪国外技术,自主创新不足,在关键技术领域受制于人,从而限制了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因此要特别重视创新,为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以实现机器人产业化为发展趋势。机器人技术较终要走向应用,在工业、家庭、教育、军事领域,机器人无所不在。科研机构应通过与企业的广泛合作,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转化为产品,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5、信息终端和人机界面技术处在快速演变的时期

  信息终端是人们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终端设备。传统上信息终端可分为计算终端、电视终端、通信终端三大类。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终端呈现融合的趋势,即数据、话音、视频功能发生了交叉与融合。人机交互技术是促进信息终端演化的一大动力。近年来,移动、普适、个性化计算和服务需求日益旺盛,促使人机交互方式悄然发生了变革:鼠标和键盘不再是必需的交互设备,以多点触摸为代表的新型交互方式成为主流,而语音识别、基于各种传感器的手势和体势识别等也开始进入实用阶段。物联网的发展很可能会带来一个全新的人、机、物三位一体的世界,将对人与信息-物理空间的互动模式的演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信息终端和人机界面正处在快速演变的时期,新技术、新形式不断涌现,高文院士等认为,其未来的具体形态很难预测,可能具备的特征如下。

  (1)计算、通信、消费电子不再是区分信息终端的合适概念,而成为所有信息终端都具有的三大基本功能。未来信息终端可能按使用方式进行分类,如分为固定终端、移动终端、穿戴式终端、沉浸式终端等。

  (2)信息终端和使用者的关系将更加密切。随着语音、手势、体势、表情等识别技术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将潜入信息终端,甚至识别脑电波等生理信号的装置也进入信息终端。未来的信息终端很可能具有可穿戴、脑机互联等特点。

  (3)随着信息系统和物理世界关系的日益密切,赛博空间将成为人生存的新空间,信息终端将成为用户进出赛博空间的“窗口”,人机界面演变为人-赛博空间界面。一方面,信息终端能够实时感知和检测用户的空间位置和用户自身的状态;
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终端用户不仅能够和信息对象交互,也能够与物理世界互动,其中一种互动形式是“增强现实”,即透过“信息眼镜” 观察到无缝叠加的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并通过虚拟的“按钮”或“手柄”对物理世界中的对象进行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