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从三方面突破2015年医保补助达75%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 日期:2012-03-13 点击次数:144

       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自此,新医改的每一步动向、每一个进展,都几乎是较具竞争力的新闻,为亿万国人瞩目。

   

       三年来,新医改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仍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全国两会前的2月22日,国务院还就“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召开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医药卫生体制在基本医保制度框架等五项重点改革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同时又指出,当前医改还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要求在“十二五”期间重点突破三个方面: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当前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3亿,覆盖95%以上的城乡居民。

   

       2011年5月,国际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文章称,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地球上覆盖面较广的医保项目”,“世界上没有其他哪个国家能够在5~6年里达到这种成就”。

   

       在覆盖面扩大的同时,医保的支付能力也得到增强。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住院报销比例为48%,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54%,2011年,二者都提高至约70%。此外,截至2011年9月底,超过90%的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统筹地区开展门诊统筹,表明医保在保大病之余开始兼顾小病。

   

       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此前2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2012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到2015年则提高到360元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

   

       在不断加大医疗投入的同时,如能同时解决人群待遇差距较大、跨省转移接续困难、统筹层次相对偏低等,民众“看得起病”将不是一个大问题。

   

       得益于“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既定方针,近年来,中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获得空前重视,基层就医的洼地正在被填平。

   

       回首新医改之初,发改委、卫生部联合出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二期工程建设方案》,加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机构建设规划》,两个涉及基层的建设规划总体投资接近448亿元。

   

       据《健康报》报道,到2011年上半年,计划筹建的2000所县医院开工完成1877所;中心卫生院完成5169所,超出预定计划169所;村卫生室完成1.125万所,接近目标数量的一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建设2382家,正向原定新建改建3700家的目标冲刺。此外,国家在2011年还安排了1亿元的巡回医疗车投入、16.4亿元的农村急救体系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