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显现“刚性” 加大维权力度以“维稳”
来源:世界新闻报
作者:
日期:2012-03-13
点击次数:156
3月6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了记者提问。近年来,中国不论是在经济实力还是政治厚度上都变得更加成熟,而这一切反映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上则是日渐清晰的定位和愈加坚实的前进步伐。有专家对《世界新闻报》表示,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国外交未来会在求新求变中,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塑造好外部环境,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好服务。
中国外交显现“刚性”
谈到过去10年的外交工作,杨外长在6日的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外交要把国家的安全主权放在首位,积极为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要有力地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正当权益。在谈到今年外交工作的重点时,杨洁篪强调,要坚定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更加积极地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谈判的方式来处理和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
近年来,中国外交展现出的“刚性”色彩受到世界的关注。在钓鱼岛、南海、对台售武等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力度在不断提高。2011年6月,正值南海争议升级,中国派遣较大的民用海巡船高调穿越南海,访问新加坡。10月底,中国再次派“海巡31”等多艘海事巡航船在南海联合巡航,用行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能源利益。近日,中国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正式名称,则被外界认为是中国对日方非法命名钓鱼岛的一次有力回击。有香港媒体曾以《中国外交旧题新解》为标题发表评论称,中国在重大双边及国际事务上的根本政策未有大变,正在变的是施行政策的力度及方式。总体来看,中国近些年更加积极主动地维护主权,在行动上也更具“还击性”。
在谈到今年外交工作的重点时,杨外长提到了一个词——“促发展”。“所谓服务发展,就是要围绕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好务这条主线,妥善地应对外部各种风险和挑战,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争取更多有利的外部环境。”杨洁篪说。
有专家表示,中国加大“维权”的力度,根本目的是为了“维稳”,因为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快速发展所需要的和平稳定的整体国际环境的基础,冷静地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有利于中国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也是中国外交服务国内发展大局的表现。
新老挑战考验外交智慧
当前世界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外交也因此面临着很多新的课题。
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对《世界新闻报》指出,中国外交未来将面对不少新老挑战。首先一点是,中国崛起所遭遇的外部阻力会不断增大。马振岗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所持的疑虑和防范心理在上升,甚至出现了明显的钳制动作。其次,在伊朗、叙利亚、朝鲜半岛等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被推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心,面临着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另外,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越来越大。但以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中国与西方期待的责任担当还有一段距离。
马振岗还观察到来自国内的新挑战。他说,随着国家文明程度的提高,中国民众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也在提升,他们希望看到中国外交的姿态性更强、发出的声音更响亮。但有些时候,中国网民对外交部的工作表示不理解。这种心态会影响到外交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外交部加强同民众的沟通,吸纳民间智慧,同时做好国内舆论引导。(实习记者/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