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山雨欲来 保代吐露心声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蔡 恺 作者: 日期:2012-03-13 点击次数:146

见习记者 蔡恺

“只荐不保”、数量过剩、频繁“转会”……保荐代表人给外界的印象偏向负面。而随着近期业界对于保荐制度改革的呼声渐高,广受诟病的保代乱象再次被置于聚光灯下。

在全国两会上,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公开表示,正在研究保代签单数的改革方案。致公党中央更抛出废除保代制度的建议。一时间,一场以“放开签字权”为主题的保荐制度改革有山雨欲来之势。

不过,作为改革的利益受影响方,保荐代表人的声音却相对微弱。“现在社会上把很多过错都推到保代身上有失公允。”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保代刘先生对记者大吐苦水。他说,目前如果项目出了问题,不论在法律、财务还是业务上都是保代的责任,“要知道保代不是万能的,如果要改革,至少要回归本质,各担各的责任!”

另一名保代陈先生是较早一批通过资格考试的,在投行摸爬滚打了10年后对保代这一行感触尤深。“任何行业都有良莠不齐的现象,不能因为某些保代不负责任,就把我们一棍子打倒!”他对记者说道,虽然目前保代是个“金饭碗”,基本工资都有近百万,但不能否定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可替代性低。

从近期舆论焦点看,保荐制度的改革思路是放开签字权,主流方案是“2+2”,即每位保代可同时申报的发行部、创业板部的项目数由各1个扩大至各2个,这样每位保代较多可负责4个项目。

陈先生认为,此举初衷在于提高保代的利用率,但目前放开签字权意义不大。每位保代同时能做的项目数量有限,“一位保代在尽职尽责的情况下能同时负责2个项目已经很不错了,如果一人做4个,可能会造成某些保代为应付任务而疏于审查、乱签字。”

陈先生说:“保代数量已明显过剩,目前已有2000多位,但在审的首发项目只有500多家,以我所在公司为例,保代有20位,但每年公司只做成3、4个项目,若签字权放开,过剩局面将进一步加剧。”

业界诟病的频繁跳槽和高价转会,正是市场化的结果,应当予以理解。放开签字权虽然可能让保代薪酬回归理性,降低投行的成本,但也会令保代行业的薪酬竞争力下降,人才将流失到其他行业,这样对整个投行业的负面影响更大。

目前问题的症结在于对保代的考核标准太宽松,“有的保代去年一个项目都没做,照样保留执业资格,有的做了项目但过会率低,保代资格同样毫发无损,但证券从业人员离开行业半年,就必须重新申请执业资格。”已有专业人士建议,“行业至少要设立一个项目过会率及年负责项目频率的保代考核标准,实现人员有进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