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检察院与网友"织围脖" 畅谈少数民族检察队伍建设
来源:正义网
作者: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128
正义网北京3月12日电(见习记者 李钊 彭晓)近日,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做客正义网法律微博,就少数民族检察队伍建设与网友们在线互动访谈。着重对该院解决少数民族检察院人才缺口问题的新举措、少数民族地区检察文化建设等几个问题认真回答网友们的提问,微访谈的独特形式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围观。
培养一位少数民族检察官要六年
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向网友介绍目前民族检察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如:红河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只有一名瑶族检察官,独龙族检察官也只有两名,这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执法办案的现状很不适应。
和汉族检察官相比,少数民族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会说民族语言,和当地民族群众容易沟通,了解本民族风俗习惯,有时一句民族语言出口就可能获得本民族群众的信任,在化解社会矛盾、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少数民族检察官比汉族检察官有优势。
但由于少数民族考生生源不足,有的考上大学后又不愿意回家乡工作,出现了设专门岗位也没有少数民族考生报考的情况,造成了少数民族检察人员短缺。
实行公务员面向社会公开招录的规定后,云南对少数民族考生报考检察机关一般是放宽学历到大专,招进来后再鼓励参加专升本学习、司法考试,专升本三年,司考有的考两三年,有的考三四年,平均下来培养一个少数民族检察官少说也6年。这样的速度满足不了检察工作对少数民族检察官人才的需求。
投入七百余万定向培养少数民族检察人才
云南省人民检察院经过调研发现自治县检察院的少数民族检察官至少要达到全院人数的四分之一才能满足目前工作需求。针对少数民族检察官人才缺口较大的现状,云南省人民检察院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每年安排参加司法考试,报销培训费用、通过司考后还发奖金。二是2009、2010年定向招录了139名少数民族人员目前正在大学学习,今年3到4月拟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举办一期少数民族检察官轮训实验示范班。
该院还具体介绍了少数民族检察人才的“双语”培养计划,即由该院与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合作,按计划、按定向从当年参加高考、口语成绩合格的少数民族考生中择优录取委托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培养,毕业后到定向的基层院工作。培养成本,一年每人约需14000元,4年下来每个人至少56000元,经费由省财政和县财政按比例分摊。这139人的培养费用约要778万多元。
结合少数民族优势发展检察文化
云南拥有25个少数民族,访谈过程中,网友们对少数民族地区检察院的检察文化建设尤其感兴趣。该院在回答网友提问时称“少数民族地区的检察文化各有自己的特色,不是千篇一律。检察机关结合自己身处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在文艺演出中,结合了少数民族的服饰、音乐、舞蹈等;在文化长廊建设中,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刺绣、扎染、壁画等内容。 比如:石林县检察院将清朝当地群众为一个清官——知州建的‘去思碑’,人去了老百姓在思念;民国时期为一个贪污腐化的县长立的‘遗臭碑’——遗臭万年。将两块碑的内容陈列在院里的警示教育基地里,就收到了很好的对比教育、警示教育效果。”
一个半小时的访谈过程中,云南省人民检察院耐心细致回复了网友们近50个问题。该院在微博上晒出政治部宣传处的述职内容,更是吸引了网友们的眼球。网友们通过与云南省人民检察院的近距离交流,对该院少数民族检察工作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了解。
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微访谈地址:http://www.jcrb.com/zhuanti/wb/wft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