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七旬港商的“梨园梦”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128

  中新社广州3月12日电 题:七旬港商的“梨园梦”

  作者 程景伟

  “这里是一个弘扬粤剧文化的非牟利场所,粤剧专业演员、发烧友经常来聚会。”

  香港商人梁启康口中的“这里”指的是坐落在广州越秀三连直街内的“宜和乐苑”,趟栊门、满洲窗、木雕花饰,其建筑风格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足见是一座典型的西关大屋。中新社记者近日踏访发现,屋内摆设古朴而高雅,乐韵悠扬,音曲绕梁,十余名粤剧发烧友正在此全神贯注地唱曲、伴奏。

  梁启康是“宜和乐苑”的宅主,他告诉记者,乐苑成立近三年,它的前身是历史长达二十年的“开心乐社”,因为环境的变化,乐社频临解散的局面。得知消息,梁启康花费100万元人民币买下一座在当时很破旧的西关大屋,又花了300万多元人民币加以装修。鉴于西关大屋是受保护的文物,梁启康并没将其随意拆除,而是按照粤剧所需要的氛围,对大屋重新加固,并装饰得古色古香,随后免费提供给乐社的粤剧发烧友们使用。现有人出价千万元欲买下屋子,但被梁启康拒绝,他说,“只要我还活着,这栋房子就会一直给大伙免费使用。”

  广东音乐曲艺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李敏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因粤剧与梁启康结缘。李敏华对记者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乐苑小到一个摆设,大至整体的装饰,都与粤剧文化十分吻合,她在此唱曲感觉很怡神、很养心。李敏华称,乐苑吸引了很多有品位的粤剧发烧友竞相前来唱曲,譬如自己的一香港同师门朋友到过广州很多地方唱曲,但较喜欢这里,若遇到没位置的情况,也不会去往它处,只等下次再来;像广东戏剧家协会主席倪惠英、粤曲平喉“星腔”演唱家何萍等这样的粤剧名角也会时常光临。

  现已年过七旬的梁启康出生在广州荔湾区恩宁路,曾经有大批粤剧艺人汇聚于此,堪称“粤剧之街”,因而梁启康自小就受到粤剧文化的熏陶。他从事过粤剧的表演、编剧乃至导演,从跑龙套做起,到演文武生,现今广州地区很多知名粤剧艺人都曾与他同台表演。后来梁启康转行到香港做生意,较终定居香港。

  梁启康说,现在美洲、东南亚等地的华侨社会,粤剧均是非常流行的剧种,在广东民众中间粤剧也已生根开花,单在广东的 “私伙局”(“广东民间音乐曲艺社”的俗称)就有两千六百多个,粤剧的发展相当繁荣。但他同时又无不忧心地说,粤剧正渐渐“老龄化”,观众老了,表演者老了,唱曲的人也老了,粤剧好像变成了老人的娱乐。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梁启康所言正是,“宜和乐苑”的发烧友年纪多在五十岁以上,鲜见年轻面孔。

  “不要让粤剧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湮没,否则我们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梁启康说,改变粤剧“老龄化”现象,还得靠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且必须以更现代的表演手法让粤剧延续下去,发扬光大。“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粤剧的发展,配电子音,舞台布景加上动漫元素,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喜欢粤剧,推动观众、演员‘年轻化’。”

  长期在香港生活,梁启康对穗港两地粤剧发展模式的差异亦有所感触。他说,香港的剧团实行“班主制”,通过票房获得经济效益。广州乃至内地的剧团票价较低,靠此项收入很难维持下去,必须依靠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补助。香港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但不能依葫芦画瓢,一来内地普通民众收入水平不如香港,且观众以老年人居多,消费水平有限;二是内地的粤剧节目要更体现社会责任感以及教育意义。但无论如何,粤剧要向前发展,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为了乐苑的良性运转乃至粤剧的长期发展,梁启康正进行与粤剧相关的产品产业化的探索。他用传统润声中药配方制成的“清心罗汉茶”,近期已经试投产。梁启康表示,剔除生产成本,产品销售利润可以作为乐苑的物业水电以及音响设备的维护费用,以及制作粤剧音像的资金补充,若获更大的利润还可以支持广州的振兴粤剧基金会。

  虽然离开“梨园”几十年,但梁启康一直对粤剧怀有深厚的感情,如今转头欲再圆“梨园梦”,为此放下了很多生意。梁启康说,他不会再让其他事情影响到自己对粤剧的“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