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改革不止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芦垚 作者: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136

《政府工作报告》披露中国发展十大核心数字

这里讲的稳中求进的“进”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3月5日下午3点,北京国际饭店彩虹厅内,全国政协社科组部分委员正在就《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进行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首先发言,下午将近2个小时的发言时间,他讲了足足一半。

就在这天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刚刚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法国欧洲时报社社长张晓贝收看和研读了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对人民网记者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历来是两会的重头戏,它不仅是对上一年的政府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更是新一年的施政纲要,从中可以看清楚中国发展的方向和轨迹。

7.5%与4%

刘树成多次参加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报告》起草组工作,对政府经济工作颇为熟悉。发言中,他举出一连串数字,从2001年到2004年,除了2002年没有明确提具体值外,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都设定为7%左右;而从2005年到2011年,都是8%左右。

今年,这一数字设定在7.5%。这意味着,8年来,《报告》中的这一目标首次回落。

刘树成说,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速均高于预定目标。即便在全球金融危机严重的2009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速仍为9.2%。

这一变化受到舆论广泛关注,有媒体报道:8%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过去7年,中国的GDP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一路升至第二位,人均GDP也超过1000美元上升到4180多美元。

也正是在这几年,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开始显现,并逐渐成为比经济增长速度更为重要的发展问题。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打过一个比方:如果把经济比喻为一部汽车,汽车在行驶中,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如果速度过快,就会产生不少问题,比如安全问题、能耗问题,还包括乘坐人的舒适问题。所以我们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姚景源说,我们从2005年以来,把经济增长的目标确定为8%,目的是告诉大家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上来,但我们这几年每年都是9%以上,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有时甚至过热,它使我们一再贻误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机和机遇。所以现在我们把目标调到了7.5%,首先就是要给全社会、给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一个强烈的信号。

《报告》对这一问题的阐释毫不含糊。在提出7.5%的预期目标后,温家宝特别强调:这里要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目标设定为7%,“十一五”规划中,这一数字为7.5%。去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主线正是转型。而作为“‘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今年释放的这一信号无疑如外界所言“宣示了中国政府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

另一方面,《报告》仍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作为今年的主要目标,但相比去年,通胀问题在整个经济工作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尽管在2011年和2012年的《报告》中都强调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但两份《报告》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

2011年的《报告》特别提到,“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相较而言,今年的《报告》对于通胀问题着墨较少。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大中华区经济研究部主管朱海斌据此认为,这意味着政策重心由治理通胀向稳增长、调结构倾斜。

3月6日,全国政协的记者会上,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对《报告》做解读时提到,去年一年,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的方针是抑制物价过快上涨;而今年《报告》中提到的是“稳中求进”方针。他说,这里讲的稳中求进的“进”,指的就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