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张慧
作者: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124

王澍还给儿子起了个特殊的名字,叫“斗拱”。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经典结构,可见他对建筑有多么的热爱
2月27日,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在美国举行,结果仍让国人遗憾---电影史上的新一页没有翻开。但同一天公布的建筑界较高奖项---普利兹克奖却给了国人大大的惊喜,中国建筑师王澍力克群雄,荣获大奖。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自1979年设立以来,这是普利兹克奖第一次颁给中国建筑师。从今往后,王澍的名字将和理查德·迈耶、贝聿铭、丹下健三、扎哈·哈迪德、雷姆·库哈斯等世界建筑大师并列史册。
评审词写道:“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
王澍获奖的消息令人振奋。但对大多数国人来说,王澍是谁?他的建筑作品有哪些?位于哪些城市?好在哪里???都是一个个问号。
49岁的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他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演奏家,业余时间喜欢从事木工。母亲是北京人,是一名教师和学校图书管理员。
在父母的熏陶下,王澍开始对材料、工艺和文学感兴趣。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经常需要坐长途火车往返于北京和乌鲁木齐之间,4000公里的行程长达4天4夜。这样的旅行让他有机会了解自然的广博和变化。在没有美术老师指导下,他开始在四处绘画。
然而在那个年代,从事艺术是难以谋生的,因此王澍的父母要求他学习理工科,但他坚持选择了一个和艺术有关的理工科专业---建筑学。
1981年,他进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1985年继续深造硕士学位,2000年又获得了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他的代表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获“2003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奖”;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获“2003年十届全国美展银奖”;五散房,获“2005年Holcim可持续建筑奖亚太区奖”;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2005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等。
王澍坦言:“我一向认为我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学了做建筑这一行,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出发,我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太一样。”
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的王澍,一直试图用建筑承载着某种深厚的文人情怀,在其主政的中国美院建筑学院教育中也注重手绘和传统书画。
不守规矩的人
在得知王澍获奖后,《现代快报》采访了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他也是王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齐康说:“这个人有才华,但有点个性,是个不守规矩的人。”对于自己的学生获奖,他很感慨,“那个奖很大,中国人没拿过。”
在齐康的记忆里,王澍个性张扬,“论文答辩时,他把论文题目《死屋手记》贴满了答辩教室的墙,我说你不要贴,贴了你的论文通不过,但是他不听。”张扬的王澍当时还口出狂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得罪了不少评委。后来,王澍的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并没有授予他硕士学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比王澍早3年入学,“当时他就显示出很高的天分,设计理念突出,他的一幅作业《仙岳宾馆》作为范图在系里挂了好长时间。”王建国说。
王澍还给自己的儿子起了个特殊的名字,叫“斗拱”。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经典结构,可见他对建筑有多么的热爱。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葛明与王澍有几十年交情,他说:“王澍此次获奖,没经申报,直接获得提名,击败了美、英、日等多国的建筑大师。”
但他的获奖并不意外。2011年,王澍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这是首位中国建筑师摘得国际建筑学界大奖。同时,王澍还被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聘为2011~2012学年度 “丹下健三”荣誉讲席教授,“从规律上讲,如果能获得这两项奖,距离普利兹克奖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