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新型工业旅游城市注入活力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132

本报记者 刘素清

实习生 吴柳清 戚鑫报道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忻州市委书记董洪运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专访时,纵谈忻州市转型跨越式发展的进程。

《中国产经新闻》:今后5年是山西加快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关键期,也是忻州市赶超前行、奋力崛起的攻坚期。忻州确立了什么样的战略目标?

董洪运:忻州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又是资源富区,发展新区。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依托丰富的煤、铝、铁等矿产资源,新能源、新材料、煤化工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忻州作为山西典型的一个资源型城市,适应转型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

《中国产经新闻》:为了把忻州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忻州市建设新型工业城市的重点方向表现在哪些方面?忻州如何调整和转型经济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

董洪运:依托丰富的煤、铝、铁等矿产资源,加快推进五大支柱产业的开发培育和转型升级。

煤炭产业,要巩固资源整合成果,坚持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和安全发展的方向,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安全生产,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电力产业,要坚持多元化、新型化、清洁化方向,以新建、扩建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坑口电站为重点,大力开发主力电厂,巩固发展火电;积极发展风电、水电;不失时机地筹划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

新材料产业,要坚持规模开发、科技引领、高附加值生产,率先把铝产业做大做强,把钢铁产业做精,把镁、钼、钛、高岭土产业做新,积极推进材料生产向材料加工进而向加工材料转变,建设山西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型煤化工产业,要坚持多元开发、链式开发、系列开发;以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为发展模式,建设领先山西、影响全国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要坚持高精密度、高科技含量、高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把煤机制造、风冷设备、新型法兰等产品做大做新做精,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建设晋北重要的装备制造生产基地。

《中国产经新闻》:位于忻州的五台山作为山西旅游的龙头景区,也是忻州旅游产业的重点,如何走好具有忻州特色的文化与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如何加快产业升级,更好更快建设忻州文化大市、旅游大市?

董洪运:一是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建设忻州市文化、五台山佛教文化、雁门关边塞文化、黄河文化、芦芽山自然生态文化、温泉健身怡情文化产业、雕刻艺术产业等七大文化产业园区。依托佛教、生态、边塞古战、黄河风情、健康养生、创意、摔跤,以及北路梆子、二人台戏曲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力开发木雕、石刻、银器、剪纸、刺绣、面塑、月饼、古建等特色文化产品,加快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健康养生、文博会展、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二是推进旅游产业大发展。立足“世界驰名、中国顶级”的标准,抓住五台山改造提升工程列入山西省综改试验区标杆项目的重大机遇,加快五台山后勤服务基地和星级宾馆建设,加快大型情景体验剧《印象五台山》制作,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旅游餐饮、高端服务、会展节庆、休闲养生等产业,高标准打造国际、人文、风光、休闲、会展五台山,努力使之成为忻州服务业、山西旅游业的龙头。雁门关、芦芽山、老牛湾风景区和顿村旅游集散地都要高端嫁接、市场开发。丰富内涵、提升档次、完善服务、统一营销,把世界遗产、自然生态、黄河风情、温泉度假、红色景点等五条“忻州文化之旅”线路做成国际旅游精品线,把忻州建设成国际旅游知名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