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神”不宜同质化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张中江 日期:2012-02-07 点击次数:122

  “城市精神”不宜同质化

  □何 勇

  2011年,全国27个省市推出了各自的城市精神标语。在这些标语中,创新出现11次,开放出现10次,和谐出现9次,诚信出现7次。包容和爱国分别出现5次和3次。另外,在字数上,选用八个字长度的为多数,超过了四成。(见2月5日 《法制晚报》)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和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代表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各地开展城市精神标语征集活动,推出城市精神标语,对凝心聚力,促进城市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27个省市城市精神标语中,居然多个词语重复出现,有的词语甚至高达十多次,而且多数城市精神标语习惯用四词八字或两成语八字、四成语十六字模式,无疑反映了很多城市精神标语成了空洞的大词和口号,折射出各地城市精神的同质化和标语化倾向。

  每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均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每座城市的城市精神各不相同,甚至是特有的、不可复制的。同质化的城市精神,在本质上已经背离了城市精神的内涵,消磨了城市间的文化差异,显示不了城市本来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民精神面貌。可笑的是,一些城市精神标语的较终“版本”居然是从未到过这座城市的外地人“创造”的,这只是因为其提供的城市精神标语大气、合乎领导口味罢了。

  再者,城市精神应当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沉淀的集中体现,是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共同凝聚、提炼的理智、情感与梦想。当然,随着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乃题中之义,但基本内涵应该保持连贯性。而目前各地推选出来的城市精神标语很多并非如此,不但很少得到广大市民广泛参与、投票认可,甚至连对本地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参与不充分,往往只是个别专家学者及少数市民代表在“酝酿”。说白了,就是对城市精神命下名,打下广告,宣传一下而已,徒具形式主义。

  推出城市精神,开展城市精神标语征集本没有错,关键是要在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具有个性和本地特色的内涵,并且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同身受,这样的城市精神才能真正体现一座城市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