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资源小省”转型向海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126

浙江代表团,对于今年跑两会的记者来说,是一个关注热点。

3月6日下午,媒体记者为了能获得提问机会,在会议开始前就早早赶到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占座。

媒体的热情来源于对浙江民间资本的关注,来源于对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成为第四个国家级新区的关注,来源于对浙江开启海洋经济发展新征程的关注。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6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至此,舟山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后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

目前,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现状如何?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房地产企业又有怎样的投资机会?

挖掘“海洋生产力”

多年来,浙江省因为陆域发展空间狭小、传统产业上升空间有限等问题,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受到制约。

戴着“资源小省”的帽子,面临土地、电力、淡水等生产要素与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的矛盾,一些本土企业甚至因为“资源小省”的制约,生存条件大不如前,不得不外迁。

为了缓解资源环境要素的制约,拓展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浙江省决定瞄准发展海洋经济,计划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海洋生产力”。

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构建了“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空间布局。

其中,“一核”是指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为核心区;“两翼”指,在产业布局上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三圈”指,建设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

“九区多岛”是指,在此基础上形成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并推进舟山、温州、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

舟山群岛新区先行

浙江转身向海,舟山群岛新区扮演的角色是先导区。

“按照‘十二五’规划,舟山将通过3到5年,乃至10年的努力,让新区建设形成基本框架。”舟山市委书记梁黎明介绍说。

2011年3月14日,舟山群岛新区作为中国首个群岛新区,被正式写入全国“十二五”规划。舟山群岛新区被定位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标是拉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

如今,通过近1年时间的建设,在3月6日人大浙江代表团开放日中,梁黎明亮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去年舟山合同利用外资22803万美元,同比增长520.7%。实际利用外资8791万美元,同比增长26%。

“舟山是旅游城市,物价相对高一点,再加上舟山是海岛这一客观原因,运输成本比较高。”面对媒体记者对于舟山房价上涨的担忧,梁黎明表示,“说舟山新区获批后房价涨了,我不赞成。我们有预期,根据国家要求,对常态下的房价进行调控。经济建设绝对没有抬高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