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汉忠:私募基金重在模式创新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212
尽管当前房地产私募基金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仍有个别资金充足的私募基金在积极寻找抄底机会,逆市拿地。
“大连、南通和哈尔滨三个项目都将在今年二季度具备预售条件。目前二期基金已经在募集中,预计规模达到20亿元左右。”星浩资本CEO赵汉忠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5年内计划募集200亿~300亿元,开发20个城市综合体。”星浩资本何以能借助民间力量在城市综合体上大展拳脚?何以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为全国大型房地产基金公司?其背后究竟有何秘诀?
记者:在现有的宏观调控下,房地产私募基金处境如何?星浩资本基金投资情况如何?
赵汉忠:当前房地产私募基金募集额度正在下降,募资市场也在转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部分投资者受到整体信贷紧缩政策影响,投资资金不足;还有一部分是出于风险考虑,对房地产领域投资意向减弱。
但在目前环境下,土地市场反而有一些机会。2月中旬,星浩在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拿下一幅综合性地块,总价17亿元。该地块毗邻长实、和黄联合拿下的A3-A6地块,左接绿地拿下的B1、B2南块地块,折合楼面地价7400元/平方米,所有土地都是在当地的核心地区,且均以底价成交,基本是出让人为星浩量身定做的。星光耀基金二期募集的20亿元基金将重点投向上海、杭州、苏州等长三角重要城市。
记者:从单纯的住宅开发到自己去募集资金、拿地、开发、招商、管理等,这中间有何不同?
赵汉忠:做房地产开发实际上是和金融紧密相连的。任何一个开发企业,在开发房地产的过程中都非常关注资金问题。房地产公司的资金来源无非就是上市、向银行借钱、信托以及企业之间的拆借。这些我都经历过。
星浩资本虽然是私募基金,但是它跟普通的私募基金有本质区别。星浩从融、投、管、退,掌控全产业线,拥有开发能力、招商能力以及销售能力,所有的基金周期都是5年,所以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节奏非常快,这种快节奏和高工作量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
记者:在如此快速的节奏中,如何保证工程的质量和管控?
赵汉忠:由于基金是有封闭期的,所以项目都需要按照既定速度推进。我们的开发经验实力和LP提供的种种资源,使得与政府的沟通效率很高。
但房地产有特定的规律,如前期的规划、政府的审批,包括经营规划方面的审批等,像这样的工作在我们基金的工作中,都需要前置。前置也有一个问题,万一这个项目你没拿到,有可能出现前期的工作白费的情况,这会使工作量加大。对基金来说,时间也是金钱,所以我们对时间的关注度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把所有的工作提前。土地一拿下来,实际上很多工作就已经准备好,然后募集资金,高密度投资,开工建设。
记者:与其他房地产私募基金相比,星浩资本有何优势?星浩资本的模式与其他基金有何区别?星浩资本选择投资城市标准是什么?
赵汉忠:中国民企的发展,从来没有完全依靠于银行融资,很大一部分靠的都是企业间的相互支撑,“星光耀”广场也意在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在民企和民企之间建立桥梁。由投资人资金构成的基金将投向城市综合体项目,而项目本身兼具资源整合及信息平台两大功能。
一般而言,城市综合体项目的体量都非常大,能给地方带来稳定的就业和税收。而我们的投资实力,是很占优势的。更重要的是,基金的LP拥有巨大的企业资源,为星浩拿地和运营带来独特优势。
星浩迅速成长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公司开始大规模投资时,正逢市场低迷。
实际上,万科用了20年时间才做到千亿元规模,而万达做到同样级别只用了10年。万达是商业综合体老大,星浩要想做第二还比较容易。但是要想在住宅里做到前十,至少要400亿元的规模,难度很大。中国地产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一些住宅开发商在其间的年均增长甚至高达100%,现在做城市综合体的年复合增长率能达到20%~30%,而单纯做住宅已经达不到这个水平。
星浩的投资标的,是在GDP大于2000亿元的城市中拿商办住综合用地。其总建面积都在30万平方米以上,住宅比例大于60%,可售面积占到总建筑面积的70%以上。
既异于高和资本这样单纯负责投资的独立地产基金,也与盛世神州由开发商自身或联合发起的房地产基金不同,星浩资本逐渐构建起了自己的投资模式:一方面有多元化的民营企业股东阵容,另一方面则定向投资于其开发建设的星光耀城市综合体项目。正是凭借这两点,星浩资本得以迅速占领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