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去妥协什么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166
3月8日,周四,杭州,细雨蒙蒙。
这一天,中国美术学院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迎接载誉归来的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现年49岁的建筑师王澍。这也是王澍在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在国内首次亮相。
平头、黑灰色棉袄,在他体量较大的一个作品——800亩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里,王澍和大家聊起设计象山校区的感想,也聊起了他自己。王澍说,他从不去妥协什么,因为不妥协,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结果。所以他是摔打、磨练出来的。而这正是中国建筑界所缺乏的。
漫步象山校区,就像在中国的山水画中行走,山、水、树占据了更多的地方,房子恰如其分地点缀其间,并不是“主角”。
在王澍看来,自然比建筑重要多了。这是中国建筑界一种独特的思想。
比个人成功更重要
记者:对于这次获奖,您有何感想。
王澍:记得很清楚,评语里有这样一句话,“王澍的作品超越了文化冲突”。
目前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各种冲突的时代,在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强势和弱势等方面都有种种冲突。冲突对于建筑,一个存在时间较长、有固化形体的时代产物而言,是否可以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化解?比如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我认为是可以化解的,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是可以采用一些绝无仅有的、被保存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建造和材料应用,以传承传统中的精华,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的。
因为,这些传统工艺和材料方面都代表着一个曾经和自然保持友好关系的传统。而今天的发展显然与过去背道而驰。
另外,现在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关于地域文化的应用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我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评委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么大规模、这么高质量的对地域文化的当代性进行实验。我从来不认为我的建筑只是单纯的艺术活动,我的建筑也是面对社会并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某种影响的。如果这种思考和做法能够得到推广,将比我个人的成功更加重要。
记者:从您的作品来看,您对于传统材料很忠爱,这是为什么?
王澍:传统材料不仅是材料,它凝聚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回忆和劳作的痕迹。拿宁波博物馆为例,其使用了大量瓦爿墙,这些瓦爿墙是来自于浙东地区的传统建筑。我曾经做过统计,发现4平方米的瓦爿墙有84种不同规格的材料,充分体现了传统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另外,瓦爿墙的砌筑工艺也是大师级的,每一面墙都像是一张巨大的抽象画,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必须让更多的人看到、认识到这些价值。
而传统对我来说是那些还在生活和建造中活着的事物,而不是那些摆在博物馆中的东西。用回收的旧砖瓦建造房子,就是我所生活的地区的传统,但在新建筑中,这种传统中断了。我所做的实验是如何能让这种手工材料和现代材料混合使用,让工匠手艺和现代机械施工技术混合使用,让这种中断的传统能够活在今天,并继续活下去,让那些废料恢复尊严。
一次理想的集合住宅设计
记者:在您的作品中,与为人熟知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等具有人文主义的理想型建筑相比,您曾于2000年初期设计的“钱江时代”似乎有些不同?
王澍:“钱江时代”基本上是我唯一一次为房地产企业做的设计。记得在那之前的90年代末期,中国一批青年建筑师开始搞实验建筑运动。我和其他建筑师一起探讨,一直做艺术类的小型建筑,不能被称之为实验建筑运动。原因是实验建筑运动必须要直接面对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要给这种变化带去力量。社会住宅项目是城市建筑的主体,如果我们在这类建筑活动中缺席的话,就很难谈这个实验建筑运动的彻底性,所以当时我建议试着做一次集合住宅建筑。
实际上这个过程是相当困难的。作为一个追逐利润的行业,在建筑艺术和生活方面进行探索具有相当大的市场风险。一起合作的房地产商用了两年时间才下决心要做,他说要“理想主义一次”。
这个项目在设计思想方面,是从中国人的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的,当时的基本观念就是不管造多高的住宅,都要让人拥有回到住两层房时的景象。不仅包含着艺术创造,也展现了对生活的延续和对文化的重新定位。
坚持很重要
记者:中国建筑师较缺少的是什么?
王澍:我从来不认为一时的“想法”可以解决问题。一个好的建筑师应该具有一以贯之的思想,这种思想需要通过不同的建筑予以表达。中国建筑界缺乏的正是这种能够长期坚持的思想,尤其是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的思想。
记者:那么,中国建筑师如何才能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王澍:如果中国建筑师能够坚持做出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建筑,就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际上,我们不能永远处于追赶国外建筑潮流的被动局面。潮流是源自于文化的,并且在一直不断地变换,如果我们能坚持按照自己的文化理解做,反而更容易被他人理解。尽管工作繁忙,我仍然花了大量精力在全世界做演讲,宣讲我对中国本土建筑的思考,这种交流特别有需要,能够促进别人对我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