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包赔”是政府越位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128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山西长治市为了创造优良的招商引资环境,出台了许多新规定。若干内容引人关注。比如,领导干部1/3时间外出招商、1/3时间下基层、1/3时间在机关处理公务;县委书记县长每人每年至少引进一个亿元项目;凡是外地车辆进入长治市发生违章,只纠错,不罚款;外地客商到长治投资,由于当地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等因素造成亏损,一律由当地政府包赔。
因为招商引资,长治市可谓不遗余力。连“政府包赔”这样的词汇都公然出现可看出其决心和毅力之大。而对此,笔者有着不同的看法,需要解读这个“政府包赔”。这样的初衷是为了招商引资,而终极目的应该是为了当地民生改善。否则,当招商引资行为沦落为GDP崇拜和政绩挂帅的时候,就走向了其相反的方向上去了。据悉,长治市去年共引进249个项目,总投资4275亿元,位居山西省第一位。如此成绩可谓劳苦功高,但应该考察的不是别的而是民生的改善,尤其是人民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打出“政府包赔”的幌子,直接目的是为了吸引资本的流入。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是裁判员,企业是运动员。到底赚还是赔的事情应该由市场较终说了算,而不应该直接大包大揽,甚至“包赔”。这样的行为一者是将政府的定位搞错了,一者会破坏市场经济的秩序,造成市场经济的混乱局面。再者,对于省外企业的“优待”客观上又造成一种不正当竞争的格局,对于本地企业来说明显是不公平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企业应该是公平的,政府不能厚此薄彼。而“政府包赔”显然已经逾越了政府固有的角色,开始从裁判员迈向运动员。
再者,政府尽管打出了“包赔”的架势,但不得不承认,其存在知识上的缺失。因为政府本身根本不生产价值,其存在仅仅是社会公义机关,是代表人民的组织。可见,其赔的部分还是来自于财政收入,而财政收入又间接或者直接来自于公民的税收收入。笔者以为,如果真的出现某企业赔本,政府埋单的话,说白了就是将财政收入进行转移支付。而这样的转移其实是变相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因为财政原本是为了改善民生而兴建各种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在财政蛋糕固定的情况下,多赔企业一部分就会少支出一部分改善民生资金。
总而言之,长治市的招商引资初衷是正确的,但是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需要做的功课还很多。一方面,要对企业资质进行严格审核,不能为了GDP而忽视了民生,不能将污染严重的企业引进,这是入口的把握。另外一方面,对于政府的定位需要重新思考,不能跨越裁判员的身份,去行运动员的事情。较后,需要牢牢把握的是这样的招商是为了改善民生的主旨和根本,否则,为了政绩而招商就会让社会发展走更多弯路。
(作者系时事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