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来源:工信部网站
作者: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112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是军民结合的战略性产业,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发展壮大船舶工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快海洋开发、保障战略运输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加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简称《中长期规划》)制定,与《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衔接。本规划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和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按照《中长期规划》提出的总体要求和方向,针对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船舶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船舶工业高速发展的五年。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跃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43.6%,完成工业增加值1662亿元,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4%,实现销售收入超过6000亿元,船舶出口额突破400亿美元,“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在主流船型、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主要船用设备本土化配套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造船周期明显缩短,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较主要的造船大国。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船舶工业在高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集中度较低,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步伐缓慢。与世界造船强国相比,我国船舶工业整体水平和实力仍有较大差距。
“十二五”时期,船舶工业将进入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船舶工业全面做强提出更紧迫的要求,产业发展既面临重要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机遇,船舶工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融资环境持续向好,海运贸易和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我国船舶工业仍将处于成长期,产业基础更加雄厚,依然具有劳动力、技术、资本、市场等综合比较优势,承接世界造船中心转移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船舶工业再上新台阶。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船舶运力和建造能力过剩,造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散货船等常规船型需求乏力,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需求相对旺盛;国际海事新标准、新规范频繁出台,船舶安全、绿色、环保要求全面提高,先进造船国家加强技术封锁,不断构筑技术壁垒;世界造船竞争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与此同时,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汇率、原材料和设备价格波动加大,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积极创造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航运市场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变化,顺应世界造船竞争和船舶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质量和品牌,更加注重效率和效益,做强做优船舶制造业,大力提升船舶配套业,快速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军民融合、环境友好的现代船舶工业体系,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推进转型升级作为中心任务。切实推动船舶工业发展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改善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生产能力布局,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调整升级产品结构,提高高端产品设计制造能力。
——坚持把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充分利用国内外和行业内外的创新资源,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力度,培育原始创新能力;依靠技术创新拓展产品领域,突破核心技术,提高市场引领能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和技术竞争制高点。
——坚持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在保持经济规模平稳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实施品牌和质量提升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提高船舶工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能源资源消耗。
——坚持把推进军民融合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大力发展军民一体化的船舶科研生产体系,完善军民互动的体制机制,加速军民两用技术的相互转化,大幅提高军民结合产业基础,增强动态保军能力。
——坚持把推进“两化” 深度融合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全面提升船舶工业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夯实行业信息化技术基础,完善造船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化体系建设。重点提高数字化造船能力,推动企业现代造船模式建设和造船信息集成系统应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国船舶工业产业体系更为完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国际造船市场份额稳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科技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主流船型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50个以上满足较新国际规范要求、引领国际市场需求的知名品牌产品。具备主要高新技术船舶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能力,全面突破高技术船舶的关键技术,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基础共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技术储备明显增强。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造船基地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进入世界造船前十强企业达到5家以上。培育5-6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工装备总承包商和一批专业化分包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超过20%。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修船企业。2015年船舶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0亿元,出口总额超过800亿美元。
——效率效益显著提升。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5%。船舶工业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数字化造船能力明显提高。骨干企业造船效率达到15工时/修正总吨,典型船舶建造周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实现造船总装化、管理精细化、信息集成化和生产安全化。骨干企业平均钢材一次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大中型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80%,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0%。
——配套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船舶配套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船舶动力和甲板机械领域形成5-10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综合集成供应商。主要船用设备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品牌船用设备装船率达到30%以上。在船舶自动化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的配套率达到30%以上。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