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迟:地方债务风险有多可怕?

来源:财新网 | 作者:财新网 |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138

  【背景】近两年,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直吸引着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审计署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10.71万亿元。其中,51.15%是2008年及以前年度举借和用于续建2008年以前开工的项目。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地方债的风险问题也再度成为热议的话题。2012年是地方债偿还的一个高峰期。审计结果显示,在10.71万亿元地方债余额中,2012年到期偿还的占到17.17%。据此估算,2012年需要到期偿付的金额约在1.84万亿元。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两会”期间称,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是可控的、安全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未来如果中国地方债务出现较大问题,银行很可能将现在的利润全都吐出来。目前,各大银行已经提高了这方面的呆坏账准备。”

  观点莫衷一是,真相及其影响到底如何?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认为,按照中国现在的财政收入规模以及每年的增量,从国家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债务应该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讲,特别是在一些县级政府层面,因为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财政收入本来就有较大缺口,因此,要警惕局部风险。

  胡迟说,目前就说会出现大面积的系统风险还为时尚早。因为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和2012年两年债务到期将占10万亿元总债务规模的44%左右,总额约4.6万亿元,而第二个还款高峰期在2016年到2018年,时间上还有回旋的余地。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60%,而中国现在只有44%,还在可控的范围内。

  “从长期看,地方债问题再一次提醒地方政府把发展观念转变到科学发展观的轨道上,再不要以GDP为惟一的衡量尺度。” 胡迟说,发展本地经济应当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而不要操之过急,做超出实际能力和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

  胡迟分析说,从源头看,地方债之所以在近年来迅速增长,主要还是地方政府发展冲动所致,就是说主政者希望本地在自己的任内发展得越快越好。本来正常情况下10年的任务现在恨不得两三年就完成。但是,自身现有的财政收入一时又不能满足。所以,不惜大举借债、上项目。

  近几年,地方债大规模增加的一个重要背景是,2008年后地方政府为国家4万亿投资向银行借款提供配套资金。资料显示,地方投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迅速扩张是在2008年以后。2009、2010年中国新增银行贷款大量流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仅2009 年一年,地方债务由2008年底的5.56万亿元暴增至9.00万亿,同比增长61.92%,虽然2010年增速下滑至18.86%,但地方债务余额规模仍在不断壮大。

  对于地方债的偿还问题,胡迟认为,应当采用一揽子的组合式解决方案,不能只靠财政收入解决,那样局限性太大。

  胡迟认为,在现行体制下,一个办法仍然是以卖地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偿付。

  另一个办法是,允许地方自主发债,取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国务院特批下,2011年浙江、上海、广东、深圳四地已经开始进行自主发债试点,从发展趋势上看,还应当增加试点地区的数量。

  2009年至2011年,中央每年代发地方债均为2000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2年中央将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这一规模较近几年中央每年代发的地方债力度有所增加。虽然相对于目前的地方债规模较小,却也表明了中央关注地方债问题,并帮助地方解决这一问题的姿态与实际行动。

  此外,还可借助证券化等金融工具。许多地方债都用于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因而证券化操作具有可行性。

   (财新记者 岳振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