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中国经济新闻网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118
长期以来,估值过高都是A股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块绊脚石。距离A股较近的香港股市,无疑成为A股估值并轨国际的第一战。如今看来,这一战的成果已露端倪。
今年以来,恒生AH股溢价指数一路走低,甚至在2月20日盘中一举击穿100点关口,意味着当日A+H上市公司中,A股整体价格不仅持平,甚至低于所对应的H股价格。折价中的保险、银行、能源、基建等中资蓝筹股扮演着拉近A股与H股估值距离的主要力量。
大约4年之前,恒生AH股溢价指数还挑战过210点以上的高位,即便在去年10月初,它也创造过142点的小高潮。但较新统计显示,截至上周收盘,恒生AH股溢价指数依旧维持在105点的水平。
在此期间,港币对人民币的中间价也从2008年初的0.93之上跌落到当前的0.81附近,人民币的强劲升势并未阻挠A股估值下滑的脚步。这是否昭示着内地股市估值国际化的旅程不仅起航,甚至远超预期了呢?
种种迹象表明,不仅此时判定A股估值并轨国际还为时尚早,而且在A、H股价格趋近的背后,正隐藏着内地股市的诸多顽疾,甚至有学者提出了香港股市“内地化”的隐忧。
三大险企集体折价
保险板块虽然成为拉近A、H股估值差距的主力军,但却无力跨越两地投资文化的鸿沟,A股估值并轨港股未免“舞步失衡”。
新金融记者对较早赴港上市的三家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A股和H股价格进行比较发现,考虑汇率因素,今年2月1日到3月6日期间,约六成的交易日内,这三家险企A股价格都处于集体折价的状态。与此同时,去年12月15日才同时登陆两地证券市场的新华保险,A股对H股溢价率也从1月中旬的46%锐减到目前的不足10%。
中国平安A股价格在此期间始终处于H股之下,且折价幅度都在20%以上,更在2月20日时突破26%。直至目前,中国平安依旧是A+H上市公司中A股折价率较高的企业。
上海某保险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香港和内地之所以对中国平安给出了差距较大的估值,缘于两个市场投资者结构及投资风格不同。香港股市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他们更关注企业的中长期发展,对股价短期波动的容忍度比较大,内地市场习惯于围绕着消息做短线。”
偏巧,在多位分析师眼中“保险板块业务短时间内无人可及”的中国平安,内地股价却频频受到风险事件的干扰。公司从2010年初开始启动的为期5年的员工股份减持事项便是压抑股价的重大隐患。
2010年2月23日,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1.9万名员工所持有的8.59亿股内部职工股从当年3月1日起上市流通,公司股价随即跌停。根据当时的安排,这8.59亿股分别由深圳市新豪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景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作为高管持股平台的深圳市江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代持。
新金融记者发现,在公司2010年一季报中,上述三家分别持3.9亿股、3.3亿股和1.4亿股。但截至公司2011年三季报中,前两家公司的持股量分别减少到3.2亿股和2.7亿股。两年过去,中国平安仍然面对着近6亿员工流通股的减持压力。
一接近公司管理层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中国平安其实也在积极寻找大的买家,一次性消化掉剩余的员工股份,减少对二级市场的打压,但目前的困难是不仅买家难找,现在股价才40元上下,卖家也不愿意贱卖了。”新金融记者就此致电中国平安证券事务办,但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近阶段,困扰中国平安A股价格的另一大风险事件乃公司在去年年底开始着实筹备的高达260亿元的可转债计划。
引发记者关注的是,中国平安再融资消息传出不久,国外机构便积极出手纠偏市场情绪。去年12月,瑞银发布报告,将中国平安发债视作一般性的资本策略,继续给出高达72.36港元的目标价位。几乎同一时间,高盛和德意志银行双双给予中国平安H股买入评级。
事实也表明,从今年1月开始,无论从股价回暖的启动时间还是推进速率,中国平安的H股都明显领先于公司A股。今年1-2月间,中国平安H股上涨近33%,同期A股仅上涨18.5%。
3月6日和7日,海通证券国际部席位连续两天通过大宗交易平台以平均约40元的成本吸筹中国平安股票近150万股,国际投资者的积极态度可见一斑。受此影响,中国平安H股价格在3月8日陡升5%以上,同日A股涨幅不足2%。
前述分析师还告诉记者:"3·15"将至,关于产险和寿险的保险误导是今年消费者维权的重点之一,这也可能在短期内对中国平安A股价格构成压力。”
金融蓝筹的沦陷
纵使整体估值并轨国际,但银行业乃至整个蓝筹军团A股普遍折价的现实却表明,内地投资者一时间还很难站在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审视蓝筹股的不凡魅力。
和保险板块并肩拉低A股溢价率的是大量中资银行股。2月1日到3月6日期间,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A股价格一直低于H股,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的A股在九成时间内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