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垃圾留学”与内地教育资源开放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熊丙奇 作者: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108

随着出国留学热的升温,“垃圾留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加上较近“洋文凭工厂”事件爆发,防范“垃圾留学”成为被热议的教育话题。

概括起来,相对于学生素质较高、对方是名校的“精英留学”来说,“垃圾留学”有几个基本特点:一是一些学生在国内无法进本科,甚至无法进高职高专,想出国留学,获得本科学历,或者有大学可上;二是一些国内教育中介和海外教育机构,看准这一市场需求,降低招生门槛,广揽生源;三是这些留学生在国外求学,由于自我管理能力差,以及有的国外教育机构管理不严,造成整个留学生涯基本上就是在混日子,一些留学生在国外几年,一直混在华人圈中,连语言关也没过。

“垃圾留学”,无论对学生、家庭来说,都是很大的伤害。对于“垃圾留学”的发生,普遍认为有几方面原因:其一,家长、学生盲目选择,没有对留学作全面的了解和规划,受留学机构和境外教育机构蛊惑;其二,对留学中介、境外教育机构在国内招生的监管不够,出现“留学欺诈”;其三,我国社会的“学历情结”,尤其是对“洋学历”的崇拜,为这一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以上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也值得教育监管机构、家长、学生反思。但在笔者看来,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这就是国内教育资源的封闭,某种程度催生了“垃圾留学”。需要注意的是,与选择境外优质高等教育的优秀学生不同,遭遇“垃圾留学”者,更多追求的是有学可上,但我国的高等教育,却没有给他们提供这种选择的空间。

在较近的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在谈到出国留学热时指出,高等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新华网3月9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还严重匮乏吗?这在几年前是成立的,而眼下,我国有一大批进行自考助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倒闭;每年的高考招生中,我国也有大批高职高专,甚至民办本科院校招不满学生。也就是说,我国当前实际上存在高等教育资源闲置,而一些国内考生却要到国外找学上的问题。导致这一局面的,有如下原因。

首先,高职高专招生、培养,未实行宽进严出。我国高职高专的招生,目前在大部分省区还实行统一分数线控制,考生没有达到分数要求,也就无法被录取。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子女没有达到录取分数要求的家庭,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极有可能送孩子出国留学。假如我国高职高专的招生实行类似国外同层次教育机构的“宽进”模式,这些学生完全有可能就选择在内地读书。

对此,有人担心高职高专不设招生分数要求,会大大降低质量。这其实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高职高专是否坚持培养标准,实行“严出”,我国高职高专现在有分数限制,质量也不高,就是因为没有执行“严出”。国外大多教育机构实行“宽进”的基本前提是“严出”,他们关注的是把好培养关和毕业关,而我国关注的是“进入门槛”。

其次,我国高职高专、民办本科低人一等。国内一些学生之所以放弃高职高专和民办本科——— 统计显示,在有的实行分阶段志愿填报的地区,放弃第二阶段志愿填报(主要针对三本和高职高专院校)的考生,占总考生数比例超过10%———而选择出国留学,除了认为其教育质量不高之外,还因为在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中,这类高等教育,是“层次”不高、受到歧视的。成人高等教育受冷遇,也是因为这种原因。而出国求学,好歹可拿到一张“洋文凭”,非但不会遭到歧视,还可能得到优待。

再次,我国各类教育缺乏流通的渠道。在英、美等国,职业教育、社区学院和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院校和名校之间,是有互通的渠道的。在美国的社区学院求学,可以获得副学士学位,以社区学院的成绩,可以申请到名校读书(一些社区学院,与名校还签有相关协议),所以社区学院的地位并不低,反而以其申请门槛较低、学费较低,而受到欢迎。与之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缺乏健全的互通渠道,读高职高专的学生,只能拿到毕业证书没有学位证书,要再读全日制本科,必须参加专升本考试,就是获得本科证书、学士学位,如报考研究生,也会被追查当初的专科学历。这样的教育管理制度,造成规模达到3000万人的高等教育资源,只有30%左右的一本和二本院校资源,对于考生来说,才是值得追求的资源。

所以,低端但耗资巨大的“垃圾留学”,应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封闭格局——— 计划招生、单一模式、分等级管理、各类教育间壁垒森严——— 所制造的产物。既让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焦虑,也让高等教育自身受损,一些高职院校、民办本科就眼睁睁看着招生计划未完成,却又不能通过多次招生、放开招生来解决,同时也无力改变制度给自己设定的低端身份。按照这种格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再怎么丰富,也阻挡不了出国留学的势头,一边是一些家庭无奈选择“垃圾留学”,一边是一批国内院校破产关门。

开放高等教育,打破计划体制对学校发展的羁绊,让受教育者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通过开放来促进各类教育、学校间的平等竞争,这才能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受教育者的多元教育需求。

(作者系教育问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