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解密:丹瑞仍是操控权力平衡的定盘星

来源:新世纪周刊 作者:张翃 作者: 日期:2012-02-07 点击次数:118

缅甸民间社会有很好的根基,扎根于文化和社会,着力人道主义活动比如社会安全网等,是带来民主变革的关键力量。Gavriel Jecan/Getty Images/CFP

读懂中国这一近邻正在发生的变化

财新《新世纪》 特派记者张翃发自缅甸仰光

2012年1月4日晚,缅甸仰光较繁华地段的Taw Win Centre购物中心人潮涌动。通往七楼剧场的电梯门口排起长队,工作人员耐心地解释,场内已经没有任何空间,电梯不会再放行,但人们还是倔强地等在电梯口。

他们想见昂山素季。这是她2010年11月结束十几年软禁以来组织的第一场电影节,名为“自由之艺术”(The Art of Freedom)。不是一个巧合,颁奖典礼设在1月4日,也就是缅甸的独立日。

即便不能亲眼见到昂山素季,人们也不愿放弃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公开观看不经审查的电影。组织方在商场外的一面墙上挂起了大屏幕展映获奖影片。本次的较佳影片《禁掉这一幕》(Ban That Scene),正是一部讽刺缅甸电影审查制度的黑色幽默片,讲的是政府官员如何要求删减电影中出现的乞丐、迷你裙,以及人们抱怨停电的镜头,理由是“有损国家尊严”。

大屏幕下,数百观众驻足,有小孩,有年轻人,也有年纪稍长的人。有的被讽刺的表演逗得前仰后合,有的则神情凝重,若有所思。但起码,他们不再恐惧,面对记者举起的照相机,他们并不躲闪。

“以前根本不会有这样的事。”一位长期关注缅甸的国际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要说是昂山素季组织的活动,任何大型活动如果不是官方组织,都不可能。”

同样前所未有的事情,还有酒店爆满,一房难求;新开立的官方汇兑银行,汇率甚至优于市面上的换汇店。这个锁国多年的国家,已经打开了一道门缝。人们纷至沓来,考察这个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军政府专制统治的国家,是否真心变革,是否准备好回归国际社会。

2012年1月3日至11日,财新《新世纪》记者来到缅甸。记者走访了前首都仰光、文化中心曼德勒,以及北部战事仍频的克钦邦,了解这个迅速变革的国家的希望与痛楚。

顶层变化

总统登盛与昂山素季会面,并在昂山素季之父昂山将军肖像下合影,这比任何辞章都能表达新政府推进国家和解的决心

2010年11月,缅甸举行了20年来第一场议会大选;2011年2月,选出了新一届的文官政府,改变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军人执政的局面。新选出的文职总统也是刚刚脱下军装的军人,但现在已没有人在意那场大选是否足够公平公开公正,即便是怀疑者也承认,缅甸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大选后五天,昂山素季被解除软禁;2011年底,昂山素季所在的“全国民主联盟”(NLD)获注册为合法政党,包括她本人在内的NLD18名成员宣布参加2012年4月的议会中期选举。自2011年1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泰国总理英拉访问缅甸并会见昂山素季,亚欧多国外交官接踵而至。尚未有任何正式政治职务的昂山素季,俨然缅甸的世界大使。

2011年12月,缅甸政府宣布取消对财经类杂志的新闻审查,通过允许和平示威游行的法律。2012年1月13日,651名政治犯被释放,国际社会长期以来的要求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满足。这为西方解除对缅甸的经济制裁铺平道路。

是什么让缅甸的将军们愿意松手?在信息高度不透明的情况下,外界对缅甸高层的想法基本只能靠猜测。

维基解密(Wikileaks)公布的美国驻仰光大使馆2009年4月的一则电传分析,将军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有所转变或许是一大原因。这则电传中说,虽然将军们紧握权力不乏自利因素,但他们很可能真心实意地认为,自己是在保护缅甸的国家利益。他们对外国势力充满了忧虑,担心美英等国随时会入侵,因此才拒绝与西方接触。但2008年那场葬送了十几万人生命的纳尔吉斯风暴后,美国等国家的人道主义援助令将军们对“美帝国主义”刮目相看。另一方面,多年来国际社会对缅甸的制裁,让他们不能获得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样的国际地位,但将军们其实非常渴望能够得到国际认可,这可以从会见外国领导人的报道总能在官方媒体上成为头条看出。再加上军中亦有人担心,将所有国际筹码都放在少数非西方国家的篮子里是一种不太健康的局面,外交思变也就成理所当然。

从实际考量,行将老去的将军们也在为自己留一条后路。1992年起执掌缅甸大权的丹瑞大将到2011年已满78岁。前一位执政缅甸20多年的奈温将军退休后晚景凄凉,他的女儿女婿被控“阴谋推翻政府”,全家被软禁,女婿和三个外孙被处死,奈温病故时缅甸媒体无一报道。在自己仍有政治影响力时通过一些“可控”的改革举措换取国际社会认同,为未来投保,不失为一个合乎逻辑的考虑。

新当选总统的登盛,在海外网刊《伊洛瓦底》(Irrawaddy)主编Aung Zaw看来,是缅甸的戈尔巴乔夫。如果说外界对缅甸这场自军政府而起的改革抱有诸多疑虑,登盛在很多时候给了外界信心。

2011年8月19日,总统登盛与昂山素季会面,并在昂山素季之父、被尊为缅甸民族英雄的昂山将军肖像下合影,这比任何辞章都能表达他领导的新政府推进国家和解的决心。

他对敏感问题的处理,也给一些观察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在东南亚生活了30年、长期往返缅甸的国际机构工作人员,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谈起登盛2011年9月在议会宣布暂停中资在伊洛瓦底江上的密松水坝工程的讲话。登盛不会预料不到此事在世界范围引发的巨大反响。他既要回应民意,又要将此事的政治意味降到较低。他选择了密松发电的90%都要输往中国这一经济角度,尽管这远不是密松工程中较大的争议。

“如果你回去看他在议会的讲稿,你会发现,他其实一直在避免谈论政治。他花了几乎整个篇幅谈缅甸现在的经济建设亟需电力,只字不谈密松,直到较后他才宣布要暂停这个工程。”在这位观察者看来,这体现了登盛的谨慎作风。

登盛在释放政治犯和与缅族武装停战等方面的表态,也符合国际社会对改革派的期望。但正是在这些问题上,登盛代表的改革力量在缅甸权力格局中轻重几何,还是一个问号。

民间人士一度期望政府能在1月4日独立日大规模释放政治犯,但当日政府只宣布减刑,结果只有几十名政治犯得以出狱。外界对此的失望和担忧直到1月13日才拨云见日。当日政府释放总计651名政治犯,其中包括2007年“袈裟革命”、1988年学生运动和掸族民族武装的领袖,以及前政府情报机构高官等“高级别”人物。

人们猜测,即便登盛本人愿意尽快释放政治犯,但他并不能独自拍板。缅甸的实质决策机构是11人组成的“国家防务与安全委员会”。除登盛外,还包括两位副总统、两院议长、三军总司令和副总司令、国防部、外交部、内政部和边境事务部的四位部长。缅甸的改革进程,必然伴随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角力和拉锯。

作为一个卸下军装的文职官员,登盛对军队的驾驭能力也还难以判定。2011年6月以来,缅甸北部克钦民族独立武装与政府军的交火不断升级,登盛曾在12月10日明确呼吁双方停战,但他的表态似乎并没有阻止政府军加大攻势,战事愈演愈烈。

昂山素季在1月5日接受美联社采访时也说:“我担心的是军方对改革的支持有多少。较终,这才是较重要的因素,军方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与改革的原则合作。”

军队仍是缅甸政局中的主导力量。2008年新修宪法中,自动将上下两院和地方议会中25%的席位留给了军方。

军队对缅甸社会的渗透也还清晰可辨。街上时常可见持械军人、车牌带星标的军车。许多地方仍可见到类似“塔玛都(缅甸国防军)永远不会背叛国家大业”“塔玛都与人民,合作起来捣毁所有伤害国家的势力”这样的巨幅标语。

几乎可以断定的是,已经正式退休的丹瑞大将,仍对他一手提拔起来的登盛和三军总司令敏昂莱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力。他真如缅甸官方媒体说的那样已经完全不问政务,还是仍操控缅甸权力平衡的定盘星,他能接受的改革有多少,都没有确定的答案。

昂山素季

她受到大多数缅甸人拥戴,但她的政党还需要努力

昂山素季无疑是缅甸民主化的标杆人物。作为民族英雄昂山将军的女儿,昂山素季有着无法取代的政治资本。即使在军政府时期,缅甸也没有哪条路或哪座桥是以某位将军的名字命名,但全国用昂山命名的路比比皆是。但昂山素季要成为改变中的缅甸的成功政治领袖,仅靠父荫是不够的。

与昂山素季多有接触的民间活动人士Kyaw Thu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在昂山素季被软禁的十几年间,她基本只靠两个人与外界交流信息。一个是她的家庭医生,另一个是NLD党内的律师。十几年来,昂山素季对NLD和其他外部事件的了解,取决于两人来访的密集度和传达的准确度上。

2010年11月,在昂山素季被解除软禁后的记者会上,她花了很长时间讲她看到手机和网络这些现代化通信工具后的喜悦,对民族冲突等一些重要问题却只有只言片语,出言谨慎。

昂山素季的已故丈夫是英国人这一事实,也让部分缅甸人心有不悦。一位缅籍华裔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曾有人当众质问昂山素季为什么要嫁给英国人。

“不过昂山素季确实很会说话,”这位对昂山素季并无特殊好感的华人说到这儿也颇为欣赏,“她回答,‘我当时在英国,如果我当时在缅甸,我可能就嫁给你了。’然后此人就说不出话来了。”

研究了缅甸40年的美国政治学者John Badgley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评价:“昂山素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