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钢养猪逻辑 年内养猪1万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132

  距武汉市中心十多公里外的东郊青山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自古即为兵防要塞,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张之洞训练水军的基地遗址,今为当地有名的“十里钢城”。由于持续下雨,钢城的小马路上到处是泥水,武汉钢铁集团(下称武钢)大大小小的高炉在雨中若隐若现。

  时近中午,武钢后勤公司职工姚师傅端来一盘装有粉蒸肉、红烧鱼、豆腐、青菜和米饭的“武钢牌”快餐,“我们的快餐在全国市场上都叫得响,全国快餐业50强,整个湖北就武钢一家”。

  “这是我们的招牌菜,今年连猪肉我们都可以自己生产了。”姚师傅乐呵呵地指着餐盘中的粉蒸肉,“养猪、养鸡、种菜,我们可能今后都要干。”

  3月8日午餐后,本报记者乘车前往武钢规划中的新洲区绿色养殖基地。汽车在一条羊肠小路的入口处停下,司机刘智指着旁边一大片丘林,“这就是武钢准备建养猪场的地方。”放眼望去,这里荒山遍野、人烟稀落。

  武钢后勤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新洲区为武钢长期对口扶贫地区,近年来,武钢已投入近百万元帮助建设新洲区的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武钢在这里搞养殖,新洲区政府承诺了一揽子优惠政策。”

  按照武钢总经理邓崎琳的说法,今年武钢将在武汉郊区周边承包几千亩荒地建绿色养殖基地,开展养猪、养鸡、种菜的立体生态养殖业,“准备建万头养猪场,年内就有生猪出栏”。

  新洲区村民刘洪斌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武钢正在与当地村民商谈征地事宜,由农民提供土地,武钢提供资金并负责销售。

  邓崎琳说,武钢养猪种菜是从解决十万职工吃饭想到的,“十万多职工要张嘴吃饭,每天光快餐供应就好几万份,肉、菜需求极大,这些都要大量外采”。

  目前,武钢共有在职职工约10万人,算上家属,差不多有四十万人,“青山区10个人中,有8个是武钢人”,但只有1万人左右从事钢铁主业。

  上个世纪80年代,武钢在解决职工吃饭的基础上发展起了庞大的快餐业。从规模上看,武钢快餐当时建厂号称亚洲第二、中国第一,即使在今天,班产五万份、连锁约30个餐厅的国内快餐公司也不多。

  武钢快餐公司自成立以来,经营形式几经变化,但为武钢主体厂服务的福利型模式基本没变,也就是说,快餐公司的经营费用由武钢集团公司下拨,只要武钢的钢铁主体工厂在,武钢快餐公司就基本上没有什么生存危机。

  但随着国有企业逐步推行主辅分离,武钢快餐公司加快了由福利型向市场经营型改革的步伐。

  近年来,按照集团公司要求,武钢快餐提出了“模拟市场、关联交易”的发展要求。所谓模拟市场,是指武钢的团膳供餐虽然还没有进入完全的市场化经营,但财务从费用划拨型改为成本核算型;所谓关联交易,是指集团公司不再像以前那样,给武钢快餐的员工下发工资、奖金,而是将钱存在武钢职工的饭卡里,由职工选择是否消费。

  “以前没有想过盈利,现在盈利观念强了”,武钢快餐食品饮料公司总经理冯德和介绍,为解决蔬菜、猪肉等原料采购、配送问题,武钢快餐公司初步建立了原料区域加工基地和配送流程,执行连锁店的标准化管理模式,甚至开始“保内拓外”,承接学校、高铁等快餐业务。

  武钢养猪、种菜,这样一来,在保证职工快餐需求后,剩余部分将转入武钢与华润共同设立的“有机农产品(000061)连锁超市”面向市场出售。

  “钢材与猪肉”

  将辅业作为独立的相关产业来做大,甚至涉足养猪这样的新业务,邓崎琳坦承,这实属“无奈之举”、“迫不得已”。

  邓崎琳的判断是,至少五年以上,我国钢铁业将处于一个经营非常困难的境地,“利润空间非常小”。

  面对媒体对于武钢选择养猪的讶异,邓崎琳算了一笔账——眼下1吨螺纹钢的价格大概是4700元,平均每公斤4.7元,而较便宜的猪肉每公斤已接近26元,“一公斤钢材价格抵不上四两猪肉”。

  武钢一位宣传部负责人补充解释,猪肉毛利率在去年初就能达到20%左右,而钢铁业目前的毛利率不到6%,销售利润不到3%。

  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的数据显示,2011年4季度,若扣除投资收益等项目,钢铁生产主业基本全行业亏损,国内钢铁行业全年销售利润率仅为2.4%。

  今年1月份,钢铁行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1月份以来,产钢500万吨以上29家企业中有12家亏损,亏损面达41.38%,盈亏相抵后为净亏21.77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也进一步下滑至-0.89%。

  “2.4%的销售利润率是去年全年的数据,事实上,目前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已降至0.4%至0.5%的水平。”邓崎琳说。

  武钢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2007年,武钢利润达到历史高点的93.8亿元;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武钢利润破百亿冲关失败,达76亿元;2009年,武钢盈利降至25亿元。2011年,由于发展非钢产业,武钢总利润约35亿元,其中,钢铁主业利润不到15亿元。除了利润大幅下跌,武钢销售净利率也由2007年的11.4%降至2011年的不到1.6%。

  今年“两会”,邓崎琳说得较多的就是钢铁业前景堪忧,“各国经济还没有从欧债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中国也正处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钢铁业的很多下游行业都在放慢投资步伐,而中国钢铁行业又存在严重供大于求,加上上游铁矿石和焦煤高价运行,钢企的困难更大、利润更少,能保持微利不亏就非常不容易了。”

  武钢所从事的钢铁制造业,曾经在我国较近十年来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运行模式中大有作为。在各地普遍以铺摊子来拉动GDP的过程中,钢铁产品一直不愁销售出路,但钢铁业为此积下的隐患却是产能大幅过剩。

  大武钢养猪逻辑

  据中钢协统计,较近两年,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按粗钢表观消费量在6.88亿吨左右计算,产能过剩率约已达到122%。

  邓崎琳预计,在这种形势下,至少20%以上的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要面临亏损甚至被淘汰。

  武钢已用调低盈利目标来证明形势悲观。2012年,武钢销售额调至2300亿元,利润调至30亿元,与2011年超过35亿元的利润额相比,今年利润或出现负增长。

  邓崎琳表示,非钢业务的盈利空间超过钢铁主业,是武钢加大非钢业务投资的原因。

  数据显示,2011年,武钢非钢业务销售净利率约3.5%,而钢铁主业的销售净利率不到1%,跌至历史谷底。

  3.不仅是养猪

  除了养猪种菜,邓崎琳还有很多想法,譬如,开展幼儿教育、水电维修、汽车租赁等城市后勤现代化服务,“家里来客人,没人做菜,怎么办?两口子临时出差,孩子没人管,怎么办?家里水管破了没人维修,怎么办?给武钢打个电话。”

  一个月前,武钢后勤业务就拉开了向现代城市服务业转型的序幕。2月底,武钢与另一家央企华润集团共同组建“武钢华润燃气有限公司”,该合资公司按双方各50%的股比组建,以武汉市、鄂州市为基础,拓展云南昆钢、广西柳钢、广西防城港及北部湾地区天然气业务。预期天然气销售量较终可达到20亿立方米/年,销售收入60亿元/年,销售利润达到7亿元/年,相当于2011年武钢集团总利润的20%。

  这一合作举措是基于武钢多年的天然气经营经验基础之上,目前,武钢承担青山区13万余户的管道燃气供应。

  除了合作发展天然气业务,武钢与华润的合作内容还包括开发青山区地产项目、投资医疗产业、发展零售业等。

  武钢将专门成立一家“城市现代服务公司”来具体操作上述业务,这也是武钢十二五期间390亿元非钢产业投资资金的一部分投向,其他非钢产业还包括涉及高新技术、钢材深加工、矿产资源开发等。武钢的目标是要发展形成包括高新技术、钢材深加工、国际贸易、矿产资源开发、综合利用、物流服务等6大相关产业集群。

  邓崎琳还神秘地透露,武钢将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有更大的手笔,但尚不方便正式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武钢计划发展的上述非钢业务,实际上绝大部分为武钢原有的辅业。目前,我国几乎每一家国有企业都有相关辅业,这些业务一般为主业服务,并依托主业发展,主要目的是为了国企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因此,辅业也是我国国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业务。

  武钢非钢产业布局始于1993年,当时,武钢率先在国企中实施“精干主体、剥离辅助”改革。18年来,在7次大规模的非钢产业洪流中,37家专业化公司、约2/3的非钢生产人员、近7万人从武钢集团母体剥离,不再吃“钢铁饭”。此举被称为当年国企改革典型样本的“武钢模式”。

  目前,通过改革,武钢基本实现了“精干主体”的目标,但“剥离辅助”依然任重道远,这也是当前我国国企改革的一块顽石。

  邓崎琳对本报记者表示,武钢仅幼儿园就有18所,医院有900多个床位,像这样的辅业全都要集团公司补贴。

  由于钢铁主业式微,自2011年开始,武钢将辅业扶正,改称为“相关产业”或“非钢产业”,并提出“五年内,武钢非钢产业比例提高至30%,收入超过1100亿元”的计划。

  去年,武钢似乎尝到了发展非钢产业的甜头。2011年,武钢非钢产业的营收入达600亿元,利润达20.8亿元,虽然非钢业务的营收只占集团总收入的28%,但为武钢建厂53年来首次超过钢铁主业的利润,占到整个集团利润的60%左右。

  十二五期间,武钢更是计划斥资390亿元发展非钢产业,并力争将武钢光谷高新产业园的业务至少培育一家公司上市;主业方面的投资,除推进广西防城港千万吨钢铁基地项目建设和提高现有产品质量,“提高钢铁产能的投资一分不投”。

  面对各界对武钢发展非钢产业的质疑,邓崎琳强调,武钢“不会跳出钢铁的根基”,而是在钢铁主业做精、做强的同时,适度多元发展相关产业。

  非钢产业的风险

  实际上,发展非钢产业不仅是武钢一家的选择,去年,国内众多国有钢铁企业甚至民营钢铁企业明显加大了非钢产业的投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