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流动性再度宽松,我们怎么办
来源:金融投资报
作者: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114
2月29日,欧洲央行开始开闸放水,向800家欧洲金融机构贷出5295亿欧元的3年期低息贷款,放贷量超过市场此前预期。3月8日,英国及欧洲央行又先后宣布,维持现有宽松货币政策不变,当日韩国及新西兰央行同样宣布维持现有政策不变。3月7日,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意外大幅下调基准利率75个基点至9.75%。此外,预计美联储为刺激经济也将在今年5、6月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和美国开始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全球性流动性宽松或将卷土重来。
与上述国家地区积极的货币政策不同的是,中国似乎正面临新的问题,较近几个月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用稳健来形容,已经有比较浓的“紧缩”味道。一月份,新增贷款为7381亿元,同比少增2882亿元,到了二月,整个银行业的新增贷款为7107亿左右,远低于市场普遍预计的8000到10000亿的水平。而到三月份则更夸张,月初四大行信贷投放迅速萎缩,头四天新增贷款居然出现300亿的负增长。从这几个月的实际情况看,中国央行注入市场的流动性增量出人意料的少,这让人有些纳闷,特别是在首要任务从“压通账”向“保增长”转变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拧紧流动性的水龙头呢?
也许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还是为了平抑居高不下的CPI和由此带来的负利率。加息从目前的情况看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那就只有降低CPI,使银行存款利率名义上转正,尽管二月份的CPI只有3.2%,但货币政策难言放松,何况还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反弹因素;其次,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压抑各地的投资冲动,特别是今年是换届之年,新一届政府往往会因为GDP的增长而大干快上;第三就是继续从资金层面坚决执行房地产调控,特别是春季往往是传统的楼市旺季,新增贷款低于预期,使银行间可贷资金减少,从而抑制房价反弹。
好了,说了这么多因素,但我们不要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无论怎么减少,但如何平衡全球流动性宽松对我们的冲击,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控制物价的关系。
从第一个问题来看,虽然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全面放开,但从大的格局上讲,中国依旧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净流入国家,而且我们还乐此不疲。前段时间,中国出现了比较罕见的外汇占款减少的情况,也就是部分资金开始外流,我们还很是紧张了一阵,由此可见我们对于国际流动性的依赖度有多大。因此,可以想象,全球流动性宽松再度卷土重来,势必会冲击中国的资产价格,特别是低估的资产价格。在中国,房地产价值是处于高估状态,比较大的低估值资产市场非股市莫属。因此,较近一段时间全球又在唱多A股,特别是美国股市创多年新高以后,A股依旧在低位徘徊,金融危机以后的四年下跌54%,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现在,提升A股的内在价值,避免被全球流动性抄底,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比较考智慧,那就是无论经济结构怎么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怎么转变,还是需要货币的投入来牵引。特别是在“掠夺性”发展即将走到尽头的情况下,在科技必须体现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应一味死守,而应有的放矢。因此,从货币政策本身,就需要实现一种旗帜鲜明的引导,让这种引导逐步体现在资本市场之中,再以资本市场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二次分配,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疏导,并要为这种疏导提供增值的机会,形成社会资源向“优胜”和鼓励行业流动的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看,证监会呼吁社保等长线资金入市投资蓝筹股,就是一种引导,货币政策也应起到这方面的实质性作用。
较后一个抛砖引玉的话题是,无论是从拓宽中国家庭理财路径还是促使经济转型良性发展,都需要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中国家庭目前较多的理财手段就是存银行、买国债,这些收益率都低得可怜,完全谈不上是理财,发达国家资本市场都可以实现稳定增值,惟独A股不行,这是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个大玩笑。本报评论员 刘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