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美乒乓外交:周恩来如何应对嬉皮士提问

来源: 作者: 日期:2012-02-07 点击次数:106

核心提示:“周总理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那个嬉皮士科恩举了一个手,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周总理说行,请。结果他问的什么问题呢,请问总理先生对嬉皮士有什么评论,大家出乎意料之外,万万没想到问这么个问题,那么嬉皮士是当然在国内受批判的。周总理就回答他主要的意思,青年人是社会里面较积极较活跃的分子,他们总是在寻找真理,他们做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实验,他们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凤凰卫视2012年2月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在40年前,也就是1972年2月的一天,一架名为76年精神号的飞机,从美国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起飞,它的目的地就是中国北京。这架专机里坐着的正是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从华盛顿飞往北京,按照正常的飞行速度不过十多个小时而已,但是尼克松的这次旅程却用了23年的时间。

因为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美之间就中断了关系,进入到文革之后,美国更是被宣传为中国的头号敌人。这一期间,美国人对共产党中国更是一无所知,然而就是这两个互称恶魔的敌对国家,在这个较为敌对的时候,却走到了一起,并且让之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请您和我们共同关注回望1972尼克松访华日记。

解说:1972年2月17日10点35分,我们离开安德鲁斯空军基地飞往北京,当飞机加速离开地面时,我想到马尔罗讲的话,我们正在开始一次在哲学上争取有所发展的旅程,这个旅程正像很早以前,在地理上发现新大陆的航行一样不可预卜,并且在某些方面一样危险。

晚年的尼克松在回忆起当年出访北京的旅程时,写出了上面这段文字,飞机在距离地面几千米的高空飞行,尼克松的心也随之悬浮在半空中,不可预测,他即将到达的地方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杨正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作为当时来讲,反美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就在1970年5月20号,毛主席发表了一个很重要的声明,后来概括为《520声明》。在《520声明》当中发出来一个响亮的号召,就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所以当时正好是这个反美斗争出现了一个高潮,如火如荼地在进行当中。

解说:可能就在《520声明》发表之后不到半年,全中国反美斗争还在火热进行之时,中国的政治风向却峰回路转。1970年10月1号,天安门广场再一次掀起了百万人的国庆大游行,这种游行对于身处文革的中国人本身没有多少新鲜可言,但是这一次却与以往不同,一个人的出现将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到天安门城楼之上,这个人不是毛泽东,而是站在毛泽东身边的美国人埃德加·斯诺。

杨正泉:当时被外电评论,这是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美国人,所以引起了特别的注意,一些敏感的人士就有一点觉察,觉察到其中可能有一点新的动向。

解说:说到斯诺,他应该算是一个特殊的美国人,因为早在1936年他就在中共地下组织帮助下,访问过陕甘宁边区,并且采访了毛泽东等中共领袖人物,成为第一个进入边区的西方记者,之后斯诺的一本《红星照耀中国》更是成为上世纪30年代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如今正值文革的反美高潮,斯诺却出现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心,这不禁让人疑虑重重。

熊志勇(外交学院教授):中国的环境,当年确实是国内的都是文化大革命,国内形势应该说比较紧张,到处都是斗争。那么现在当然看来当年我们只知道苏联的威胁,那么特别是1968年的珍宝岛之后,中国人就真以为苏联要会打中国,所以那时候深挖洞广积粮,我记得那会儿在农村非常偏僻非常偏僻的村子,都要挖很深很深的那种叫什么防空洞还是地道,当时的领导人包括毛泽东,特别是毛泽东觉得有必要调整中国的战略。不能同时有两个敌人,同时两个拳头出击,所以就是打算同美国改善关系,集中来对付当年所说的苏修。

解说: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斯诺站在了天安门城楼的中心,事实上按照礼宾规格,斯诺并不享有这种特权,因为在当时还有西哈努克等几个身份更高的国际友人,显然这个位子是经过特殊安排的,可是尽管斯诺的出现在国内引起了广泛讨论,但是在国际上并没有太大影响,更没有触动到美国人的敏感神经。因此又过了两个月,到了12月18号,毛泽东再次约见斯诺,并且与他进行了长达五个小时的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