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蛋的原则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128

雪珥,澳大利亚华裔,职业商人,“非职业”历史学者、中国近代改革史研究者。
官商通鉴
在大清官场上,王文韶是一个著名的“琉璃蛋”。
王文韶获得这个称号,是在他升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大学士之后。这是1898年戊戌年,他68岁,在官场上蹉跎了46年。
“琉璃蛋”,是形容他为人圆滑,明于趋避。“王文韶为人柔和宛转,有琉璃蛋之称。”(《近代野乘》)“柔媚无风节,罕持正议,时论颇讥之。”(《近代名人小传》)“京师士大夫艳传文勤(王文韶)有‘油浸枇杷核子’之徽称,盖甚言其滑也。枇杷核子固滑矣,若再加以油浸之,其为滑殆有不可以方物者。”(《清朝野史大观》)
而更为靠谱的记载,比如何刚德的《春明梦录》一书,也说王文韶“人极圆通,人以琉璃球目之”。何刚德长期在吏部为官,有机会接触到很多档案和人士,他的记载比起纯然道听途说的其他笔记,更为可靠。
但是,何刚德承认王文韶“扬历中外,老成持重”,并对其日后在义和团—八国联军动乱中的表现甚为钦佩。《清史稿》的说法则比较客观:“文韶历官中外,详练吏职,究识大体,然更事久,明于趋避,亦往往被口语。”也就是说,王文韶“明于趋避”的“琉璃蛋”性格,是在“更事久”了之后形成的。
的确,在进入权力核心之前,无论是在中央部委还是在地方,王文韶一贯的表现都相当不错,勇于任事、擅于任事,是个办实事的干部。待到成为国家领导人,身陷复杂的权争之中,其并无可靠的奥援,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明哲保身而已。
“风派”人物有两种,一种是随风“倒”,规避为主,不出风头,韬光养晦,另一种是随风“起”,追随为主,高调好言,采取攻势。王文韶其实属于前者,是低调的“风派”。《清史稿》下的评语“明于趋避”,其实只对了一半,“避”确实存在,“趋”则未必。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聪明人避之唯恐不及,何敢主动靠前?
事实证明,王文韶虽然被人讥讽为“琉璃蛋”,但在戊戌到庚子的几年风云中,去追风逐浪的人物,几乎都落了个没有下场,而恰恰是“琉璃蛋”王文韶,在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废墟中,协助李鸿章等,支撑和维持着国家的局面,成了一枚既能“埋头拉车”、又会“抬头看路”、并且绝不随风高调的“琉璃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