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两会谈起13亿人最普通的心愿
来源:华商报
作者:
日期:2012-03-12
点击次数:110
记者“抢”座位,部长遭“围堵”,委员“采访”记者,角落里的“环保笔”……正在进行中的全国两会,经由参与报道媒体的“采撷”,飘来“花絮”点点。透过轻盈的“花絮”,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一幅生动的政治文明图,听到的也许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脚步声。
是的,在喧嚣的
会场内,人们头脑中定格的不光是“激烈炮轰”的姿态和让人会心一笑的“花絮”,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千代表委员的身后,那里有着13亿国人对两会的心愿。因为在半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里,透过6069份政协提案和更多的人大代表建议、议案,或许能直观地呈现着两会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但两会作为国计连接民生的会议,我们对它的理解更多应该放在它对于每一个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透过两会,一位医生,希望能够真正落实医务人员按劳取酬的方案;一位小学教师,希望能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及全面发展考虑,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一位软件架构师,希望能够提高“国贸CBD”区域互联网网速;一位工地信号工,希望农民工能有一个合理的休息时间;一位公交车驾驶员,希望能够加大公交政策优先的力度;一位玩具店营业员,希望私营者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他们的商品能走向世界……
在几千人的会场之外,有着来自13亿人的心愿,每个人心中有个性鲜明、千差万别的答案,每个人的诉求各不相同,却又都与自身紧密相连。这才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愿望,让生活更好一些,待遇更高一些,遇到的麻烦更少一些……这些较朴实、较基本的诉求,构筑成一个国家的国民愿景。
也许会有人说,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放诸国计民生这样国家大事走向的两会之上是否合适?有此疑问的不仅仅是关注宏大叙事的人们,从一些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也可窥见一二,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等主题是否过于宏大,与我们的个人诉求遥不可及呢?究竟什么是国家大事,什么是国计民生?
我们在那些数据里尝试读懂的国家大事,不就是三分之二财政支出用于的那些如恒河沙般的小事吗?芝麻绿豆的烦恼不才是实实在在的民众生活之本吗?“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通过较普通人的心愿进程,透过民生的触角,更能触摸到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变化与期待。在较底层人们的两会视野中,民生改善的宏观与微观、数字与事实、成效与信心,更具有实打实的说服力。生活之中的一枝一叶总关乎着老百姓对国计民生较敏锐的感触,也较有发言权。只是普通的心愿不能完全呈现在两会的圆桌之上。至少对于那9亿农民来说,近三千的政协委员中依旧没有来自较底层的农民。在现有代表委员之中,他们利益的诉求之声并不很充足。
倘若两会之上所议的国情愿景里,失去了较底层、较普通的民声心愿,一个国家的发展又该如何惠及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国民?较普通的人们,又该如何在两会之上求解属于自己的尊严与幸福感?
有人说,“普通人”的议案才是真正的议案,体现着较朴素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景。倘若两会之上,几千代表委员能够谈起那来自13亿国人较普通的心愿,谈及每个人的国情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