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湖南绝不要有污染的GDP、带血的GDP”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3-11 点击次数:130

据3月10日《湖南日报》,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在京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香港大公报等10余家境内外媒体采访。从两型社会建设到湘江污染治理、从扶贫开发到民生保障、文化强省建设,徐守盛与境内外媒体坦诚交流,畅谈湖南发展。

笔者注意到,在访谈中徐守盛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湖南绝不要有污染的GDP、带血的GDP。从发展的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他的这句话高屋建瓴,凸显了两层深意:

“湖南绝不要有污染的GDP”符合时代潮流。社会进步的根基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要义在于它的可持续性。回顾历史,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积累财富,而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任何国家、民族都无法避免的“阿喀琉斯之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内陆省份,湖南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但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诸如生态环境恶化等发展“副产品”。而在社会现实中,生态问题往往和一系列社会问题搅在一起,会成为社会发展中新的不稳定因素。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早已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环境的不公平也正在加重着社会的不公平。但可喜的是,近年来湖南已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从“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这个响亮口号中我们足以感受到湖南省委一班人的决心和魄力。“湖南绝不要有污染的GDP”是大势使然,更是湖南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使然。

“湖南绝不要有带血的GDP”契合社会公义。中国有句俗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我们知道,社会发展的成果在于应较大范围内的惠及大众,否则就失去了它的应有目的和价值。除了在较终成果的“二次分配”上应向弱势群体、中下社会阶层合理倾斜外,它更在于其发展过程中,努力实现付出的公平。也就是说,在发展的代价中,每个人的付出应是符合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不能让一部人的生命作为另一部分人发展的“筹码”。那种类似于重大矿难、校车事故的安全责任事件既让人痛心,又违反社会的公平正义,而这并不是发展所需要的必然代价,是完全应该防范的、减少的、避免的。对于湖南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经济发展中更要在“稳”与“进”中做好相互结合、相互联系,而无论是“稳”还是“进”,不能让“GDP带血”是一道较基本的“安全线”。

细品徐守盛的“湖南绝不要有污染的GDP、带血的GDP”这句话,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湖南未来的经济发展一定会在省委一班人的坚强领导下,走向一条更具可持续性,更公正公平,更惠及子孙后代的发展之路、光明之路!

[作者:江之永 ]